|
辦成人公益學堂 圓村民識字夢想 這鎮辦起“掃盲班” 公益學堂得到了村民的熱烈響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培育力度十分重要。在泉州,一些地方已經行動起來,助力鄉村振興。 每晚7點30分,安溪縣金谷免費奉粥齋三樓都會傳出陣陣讀書聲。這些聲音并不是稚嫩的童聲,而是成人聲音。這是安溪縣義工協會金谷服務隊開辦的“成人公益學堂”正在上課,前來念書的都是上了年紀的周邊群眾,大多已經四五十歲了,她們渴望跟上時代的步伐。 □本報記者 吳志明 文/圖 現場 鄉村婦女進課堂 老師“雙語教學” 傍晚5點多,金谷鎮金谷村村民鄭素環就開始準備晚餐,做飯、炒菜,安排一家人吃晚餐。收拾完畢看看時鐘,已經是7點左右,她連忙帶上作業本來到離家5分鐘路程的免費奉粥齋。三樓大廳已經有不少同學,有的聊天,有的看書,有的復習書寫上節課教的字,等待老師的到來。 晚上7點半,大廳里20個座位已經坐滿,語文老師鄭重陽開始上課。當晚教的是地名,鄭重陽時而用閩南話,時而用普通話,教大家詞語的讀音和寫法。學員們認真聽講,手也沒停歇,不停地比畫著,遇到不懂的問題就提問……老師教完布置練習后,學員們都待在座位上,認真地寫字,偌大的教室里安靜得只能聽到沙沙的寫字聲。鄭重陽和助教鄭志榮一邊巡查,一邊指導。 學員認真寫字 聲音 渴盼跟上時代 每晚堅持上課 “不識字確實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苯衲?4歲的鄭素環告訴記者,小時候因為家境一般,加上自己不夠重視,她只讀到二年級就輟學了。之后她一直忙于生計,漸漸連簡單的字都忘記怎么寫了,結果常常遇到尷尬的事,出門看不懂路標、坐車看不懂地名、發微信也只能用語音……這次的公益學堂圓了她的心愿,因此開班以來,她每晚都堅持到校上課,回家后還找時間練習。 來自金山村的蔡稅是學員中年紀最大的,今年已經60多歲,她在紙上抄寫著老師教的字,雖然有點慢,字也歪歪扭扭的,但她覺得很滿足?!皼]想到我活到60多歲了還能認字寫字?!彼f,因為沒有進過學校,她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因此她特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學員中離家最遠的是來自三元村的葉寶珍,她每天晚上都會騎著電動車到元口村謝淑珠家,然后一起騎著摩托車來學堂,來回一趟要走十多公里。 初衷 幫助村民識字 助力鄉村振興 “這個成人公益學堂今年11月30日開班,學員都是周圍的群眾。”安溪縣義工協會金谷服務隊隊長吳寶華介紹,在農村,有許多40歲以上的中年人由于種種原因無法上學或識字不多,給生活工作帶來很多不便。正好金谷服務隊有公益學堂的教室可以利用,有義工因此提議,是否可以利用現有教室開辦一個針對農村文盲和半文盲群體的“成人公益學堂”,這樣不僅能幫助村民,也能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說辦就辦,十幾天后,一切準備就緒。 金谷服務隊秘書長鄭重陽是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也是泉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他主動擔任語文老師。數學則由退休女教師李婉華教授,她也是金谷服務隊公益圖書館管理員,她的助教是唐寶玲……就這樣,一支義務教師隊伍成立了,他們排出了功課表,時間安排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晚上7點半到9點,每次兩節課。 招生信息發布后,村民反響非常強烈,報名人數很多。由于場所有限,最終首批只招收20人,都是農村中年婦女,年齡最大的60多歲,最小的45歲,來自金谷鎮金谷村、金東村、金山村、華蕓村、元口村、三元村等地,“我們是開放式報名,男的估計是拉不下面子,所以沒有人報名?!?/p> “目前只教語文和數學。開班當天晚上,我們特地請本地退休老教師陳永明現場給大家鼓勁,他早年上過夜校,知道識字的好處?!眳菍毴A介紹,此次課堂將持續到春節前,如果效果好,春節后將繼續舉辦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