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決小區“水壓不夠”問題、補裝小區門口“減速帶”、整治小區違規占道經營現象……近年來,我縣各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創新工作機制,充分激活社區資源,切實轉變服務方式,既解決小區居民家長里短問題,促進鄰里和諧,也搭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有效提升居民群眾生活幸福感和精神歸屬感。 (安溪報記者 吳梅珍) “730議事廳”架起黨群連心橋 每當學校放學后,住在城廂鎮海峽茗城社區的學生們,不是回到自己家里,而是一個個走進小區內茗茗學堂。“孩子們到這里能接受作業輔導,安全也有保障,我們業主很放心。”社區居民高桂城一臉滿意。他表示,自從有了茗茗學堂,孩子放學不僅可以在學堂安靜看書,周一到周五晚上,學堂還免費為孩子們開展課外輔導。 據了解,茗茗學堂的設立是為了解決小區家長在放學后沒辦法顧及孩子的問題,目前茗茗學堂可容納100多名學生,解決小區不少家庭孩子教育的困擾。 茗茗學堂的設立,離不開社區“730議事廳”的有效推動。何謂“730議事廳”?茗城社區黨支部書記謝再添解釋,“730議事廳”是指小區每月7日晚上7:30召開議事會,由小區黨支部牽頭組織開展議事協商,共同解決社區大小事務。 “孩子放學后沒地方去,希望小區能建個圖書室,讓小孩能在那看書。”茗城社區特產城小區黨支部書記謝金福說,接到社區居民反映后,社區黨支部發揮社區黨建聯席會議作用,把住建、教育、消防等社區共建單位和居民代表請到“730議事廳”,共同商議解決辦法。在黨組織的引領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個月,茗茗學堂便投入使用。 “‘730議事廳’讓小區治理從各人自掃門前雪轉變為群眾事群眾議,也拓寬小區居民參與小區事務管理渠道,架起黨組織和群眾‘連心橋’。”謝金福說,“730議事廳”也實現小區治理從“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的轉變,切實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除“730議事廳”之外,海峽茗城社區還根據轄區實際,廣泛征集轄區群眾共性需求,實行項目化制度,切實增強社區工作實效。“抓牢為民服務項目,精準服務。”謝再添介紹,社區每年都會根據居民實際需求,化“民聲”為“項目清單”,設置為民辦實事服務項目清單,由各共建單位認領、實施,精準服務社區居民,使每個“問題項”變成群眾“滿意點”。 謝再添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立足實際,積極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凝聚轄區共建單位合力,激活小區治理新動能,推進社區治理向好、向深發展,讓社區治理再上新臺階。 “民Sheng樹”收集民意解難題 發生在社區的“小事”,往往是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能否及時了解居民訴求、傾聽民意,直接關系到社區治理和建設方向是否正確。去年來,鳳城鎮鐵觀音山莊小區黨支部在推行近鄰黨建過程中,創設“民Sheng樹”,通過“民Sheng樹”傾聽民意,及時解決群眾困難,目前,共解決15件小區治理難題。 今年1月份,藍湖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木蘭照例查看“民Sheng樹”新增的“微心愿”紙條。鐵觀音山莊一期26號樓業主李女士的一張“微心愿”紙條貼在“民Sheng樹”上。上面寫著“陳書記,我前天提著菜從近鄰橋的樓梯走下來,差點摔下來,太陡了,下雨天更不好走,看著心慌慌,小區能不能幫忙把樓梯改得緩一點?” 據悉,鐵觀音山莊小區依山而建,樓棟坡度大,李女士說的“近鄰橋”,是為了方便一期居民出行而建的天橋。小區還毗鄰八小、八幼,老人帶孩子出行,經常通過“近鄰橋”,確實存在風險隱患。了解到這個情況后,陳木蘭趕緊找來物業負責人和開發商進行溝通,經過幾次協商,開發商同意重新安裝樓梯,降低坡度,解決業主訴求。 群眾有所呼,社區有所應。陳木蘭說,每次在實現群眾的“微心愿”后,都會將辦理情況以“成熟果實”的形式掛在“民Sheng樹”上進行反饋,讓群眾看得到,感受到黨支部的用心服務。 “我們還充分利用一張‘戶聯網’,提升社區管理成效。”陳木蘭告訴記者,藍湖社區以樓棟為界,在小區建立6個網格黨小組,全面實行“黨員雙樓長”“1+N”聯戶制度,建立“社區黨支部+小區兼合式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四級網格體系,將小區802戶3220人全部納入網格管理,不斷發展壯大社區工作力量,提升社區管理效果,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今后,將充分整合資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給群眾享受更好的貼心服務。”陳木蘭表示。 除茗城社區、藍湖社區創新社區治理外,為進一步優化小區治理,我縣還推廣“安鄰滴滴”服務平臺微信小程序,其中,線上隨手拍功能,鼓勵居民在發現問題時,可隨時隨地拍照進行上傳反饋,居民也可通過小程序獲取全時段在線服務。 目前,我縣已在城區63個居民小區上線推行“安鄰滴滴”服務平臺小程序,注冊用戶達2萬多人,累計化解物業管理、鄰里糾紛、環境衛生、治安防控、民生服務等問題1300余個,實現縣直部門、小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互聯互通,為小區居民參與議事搭建平臺,讓一大批群眾煩心事、操心事得到有效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