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編輯深夜審核發布內容。 安溪融媒 供圖 東南網9月26日訊(通訊員 陳和俐 陳穎)有這樣一群人,就算沒時間吃飯,顧不上喝水,也要第一時間趕赴采訪一線;就算沒有時間陪伴愛人和孩子,也要咬牙狠心,舍小家顧大家;就算回到家疲憊得倒頭就睡,甚至直接在辦公室過夜,第二天也要拿出十二分的精力繼續戰斗...... 新冠疫情暴發后,安溪縣新聞媒體人聞令而動,向“疫”而行,與時間賽跑、與疫情斗爭,用直抵人心的文字和鏡頭記錄戰“疫”一線的生動場景和新聞故事,為打贏這場戰“疫”凝聚信心和力量。 沖前線 勇做堅定的“逆行者” 聞令而動,向險而行。 “拿筆的人,一樣可以上戰場,因為我們的前輩扛過槍。”當戰“疫”沖鋒號吹響的那一刻,安溪縣融媒體中心的工作人員紛紛主動請纓,爭當深入一線的“逆行者”。 在一線采訪中,離病毒靠近一步,危險就增加一分。9月18日,龍涓鄉長新村發現陽性確診病例,當天中午就實行臨時管控、嚴禁人員進出。隨后,全鄉進一步劃分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為了獲得第一手現場資料,采編中心記者顏桂云與王晨主動請纓,于9月20日下午,顛簸兩個小時山路,深入龍涓鄉,探訪疫情防控一線各項工作落實進展情況。 “現在是晚上8點半,我在龍涓鄉深內茶葉城,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是一個臨時征用的小倉庫,現場的工作人員正在對這一車愛心物資進行卸貨……”顏桂云對著鏡頭娓娓道來。這一天,他們走訪了內灶村水云坡角落、安美村村部等管控區,了解全鄉防控卡口設置和管控方式。 晨霧散去,新一天的戰“疫”拉開帷幕。兩名記者白天外出采訪,夜晚伏案執筆,采集一線故事、傳播一線聲音,短短三天,先后發回《記者直擊“疫”現場》系列報道9篇,用新聞的力量去增強大家眾志成城戰勝疫情的決心。 “雖然身處管控區,但我并不害怕,在每天的走訪中,看到那么多醫護人員,交警執勤人員等都站在防控一線,他們面臨的風險比我們要大很多,他們的精神鼓舞著我。”在龍涓鄉駐點采訪的這幾天,王晨用鏡頭捕捉一幕幕感人的畫面,記錄下企業和群眾捐贈生活物資、白衣天使與病毒搏斗的點滴時刻。 在龍涓鄉的這些天,他們以手記、直播、短視頻、音頻、深度報道等多種形式,多角度呈現戰“疫”一線最新情況,全方位展現戰“疫”人員的擔當與作為。 “想想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與疫魔零距離搏斗的白衣天使們,就覺得自已的這點付出實在不值一提。疫情出現后,我們便做好了長期戰斗準備。”顏桂云表示,媒體人只有去現場,才能挖掘最動人的事跡,捕捉最鮮活的畫面,傳遞最真實的聲音,也只有去現場才能回應群眾關切,才能把共克時艱、戰勝疫情的信心傳遞給群眾。 提振公眾信心是媒體人在疫情宣傳中重要的任務。為此,疫情期間,采編中心所有記者奔走全縣各地,兵分多路采寫群眾關心的核酸檢測情況與生活物資供應問題。疫情初期,縣融媒體中心及時對接縣疾控中心,深入便民服務點,多點采訪,先后報道《我縣在城區設置12個核酸便民采集點》《全縣設有138個核酸檢測便民服務點》等多篇有關核酸檢測的報道,在電視、報紙、微信、抖音等平臺集中報道,回應關切,便民利民。9月17日起,融媒體中心記者深入商超、市場采訪,采編刊播(發)《我縣疫情期間生活物資供應量足價穩》《放心!我縣生活物資量足價穩》等一系列權威報道,給群眾吃上一顆“定心丸”。 守初心 高強度工作成常態 疫情兇猛,采訪不易,頂著壓力連軸轉是常態。 凌晨2點,安溪縣融媒體中心新媒體部的燈還在亮著。 “安溪報”“安溪電視臺”“安溪發布”公眾號編輯楊偉藝、林坤源、張毅等人還在對第二天需要發布的內容進行校對審核。為了保證公眾在第一時間能了解縣疫情防控的相關動態,徹夜不眠是他們最近工作的常態。 一天的發布要推送近20條信息,字數合計在1萬5000字左右,他們一字一句細讀,確保不出任何差錯。長時間鍵盤操作,讓張毅的胳膊已經抬不起來。“我用另一只手捶捶就好了,沒事的。”面對同事的詢問,她還故作輕松,就怕停下來休息會給其他同事增加工作負擔。 從疫情防控宣傳戰役打響的那一刻,“白加黑、五加二”就成為融媒人的常態。《安溪報》美術編輯葉超因為另一位美術編輯居家隔離,獨自承擔整張報紙的排版工作。疫情期間,一些涉疫報道要第一時間刊發,同時又需要多部門審核才能定稿,美編、校對工作往往也要延后才能完成。許多兼職校對的記者經常半夜下班,次日早晨還要背上相機出門采訪。 “作為編輯,我們的使命就是向群眾傳遞最精準的信息與最關心的情況。”龍涓疫情發生后,《安溪報》執行編輯徐仰望建起“龍涓抗疫宣傳群”,時刻關注龍涓疫情防控動態,即時獲取一線新聞信息,并安排記者進行采訪。記者吳梅珍生病初愈,也主動放棄休息,迅速投入到“戰斗”中。 陳曉婷是安溪縣融媒體中心制作部的一名記者,同時也是一名黨員。懷有身孕的她克服孕期種種不便,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堅持在崗創作疫情防控作品。 “120萬人的赤誠,一起守護這座城。手挽手,肩并肩,同赴征程,共盼和暄。”龍涓鄉疫情發生后,陳曉婷主筆創作《你我同在 清溪無恙》抗疫宣傳片。該宣傳片閱讀量達230多萬,點贊超過10萬,轉發超4.9萬,視頻中的主題“你我同在 清溪無恙”也成為廣大茶鄉人民相互鼓勁的口號。陳曉婷告訴記者,工作的時候她常常忘記自己是個孕婦,筆桿子就像是她的武器,雖然沒辦法深入一線,但是創作的時候仿佛在和抗疫一線的同胞們一同奮斗。 “這次疫情離我們很近,就在身邊,那些奔赴在一線的各行各業可愛的人,也有自己的家人、朋友。這些都是我堅持工作、投心創作的動力。”陳曉婷說。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或人們在準備晚飯,偶有些許香味溢出,或寧靜中偶有幾聲孩子的哭鬧和大人的喝斥......一切是那么的寧靜祥和!安溪縣新聞報道中心負責人張錦川總是在這時開始他的加班之路。為了更多地宣傳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他早把辦公室當成了家,沒日沒夜地加班,經常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一待就是一天。每天加班熬夜趕稿,電腦的鍵盤聲在夜里顯得格外清脆。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所從事的工作恰好就是自己所熱愛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每一個文字背后都是一個個跳動的靈魂。”辦公桌是張錦川的陣地,他用筆端傳遞著抗疫一線的正義力量。他也是“孩子的父親、父母的孩子”,孩子尚幼,但他沒有一句怨言,一心撲在工作上,因為心中裝著責任與奉獻。 據悉,新冠疫情阻擊戰打響后,張錦川用筆墨傳遞抗疫力量,為全民抗疫擂響了戰鼓。短短半個月時間,在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國新聞網、中國日報網、中國經濟網、福建日報等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發表新聞稿300余篇次,奏響內宣外宣“大合唱”。 深融合 全媒傳播戰“疫”聲音 疫情防控戰中,安溪縣融媒體中心充分利用媒體融合優勢,提前策劃,創新手段,打造疫情防控宣傳全媒體陣地,精心制作一系列有深度、有溫度的融媒體作品,引起廣大網友關注,爆款頻出,閱讀量不斷刷新紀錄。 從9月10日起,安溪縣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全員堅守崗位,一臺一報一網、兩微一端一抖等10多個平臺同時發聲,及時刊播(發)中央和省市疫情防控相關措施,第一時間發布縣委縣政府采取的防控舉措。同時,聚焦基層,深入一線采寫醫護人員、公安干警、社區工作者等群體的感人事跡。《安溪報》開設專欄“防疫小貼士”,解答熱點防疫問題,宣傳防控知識,倡導文明健康飲食新風尚;開辟“同心抗疫安溪在行動”專欄,刊發《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飄揚》《勁力同心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等專題報道,及時傳遞黨的聲音,展現各行各業、各界人士聚力抗疫的動人故事。安溪電視臺、安溪電臺開設“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疫’現場”等專欄,直擊疫情一線,記錄一個又一個疫情防控一線的感人畫面,詮釋著新聞工作者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安溪報”“安溪電視臺”“安溪發布”三個主力微信公眾號發揮新媒體優勢,第一時間發布疫情防控舉措、病例信息、活動軌跡等權威信息。截至9月21日,三個公眾號共發布219條微信推文。其中,閱讀量10萬+以上10篇,5萬+以上14篇。 “同心協心,臨危不懼,就一定能打贏這次戰‘疫’,迎來最終勝利!”鳳城鎮龍湖社區居民陳清金說,他從電視、報紙、微信上學習到很多疫情防控知識,同時也增強了戰勝疫情的信心。陳清金所看到聽到的,正是安溪縣融媒體中心精心制作的疫情防控知識短視頻和普通話、閩南語音頻作品。 據悉,疫情發生以來,安溪縣融媒體中心制作了16條閩南語普通話宣傳音頻,供社會宣傳使用。其中,《主播說防疫》《萌娃說防疫》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宣傳音頻,在廣大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9月20日晚,臨近中秋佳節。安溪縣融媒體中心再度發力,制作《龍涓,我們在一起!》短視頻。視頻里“心在一起,便是團圓!”再次撥動茶鄉群眾心弦,閱讀量達14.7萬。 據統計,9月10日以來,“安溪縣融媒體中心”視頻號已制作發布短視頻43條,日均4條。短視頻通過主播說防疫、現場直擊、記者戰“疫”日記、安溪大喇叭、疫情防控南音“四句歌”、詩朗誦等新穎的形式,及時傳遞疫情信息,增加公眾對防疫動態、政策規定、防疫知識的了解,有力提升茶鄉群眾對打贏疫情阻擊戰的信心與決心。 “越是憂患,越是媒體成長的時候,生于憂患正是媒體的天職。”“為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每一個人都肩負起了自己的職責,而新聞人的職責,就是沖在一線、發出聲音。”戰“疫”仍在繼續,抗“疫”故事還在續寫...... 疫情不除,他們就不和茶鄉說晚安!這一群新聞媒體人的堅守,幻化成了夜空中皎潔的明月。龍湖滋養、鳳山守護的最美安溪縣城,華燈璀璨卻異常沉寂,這座城的休憩正積聚起更磅礴的偉力,匯聚起全民戰疫的鋼鐵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