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嶺村一角 暗坑嶺古官道路口 大山環繞的村莊安靜祥和,黑瓦白墻的古大厝與現代化的小洋樓錯落分布,水泥路在村寨中蜿蜒……作為革命老區村,近年來,藍田鄉益嶺村充分發揮紅色區位優勢,大力挖掘本村革命旅游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產業,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古道勝跡千年事 益嶺村位于我縣中部偏西,距縣城65公里,與尚卿鄉徐州村接壤,地形為丘陵山地,平均海拔高度636米。從縣城西北方向驅車前往,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約莫一個多小時車程。 益嶺村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古老村落。村里有條叫作暗坑嶺的千年古官道,從尚卿鄉徐州村通往藍田鄉益嶺村,是古代藍田、祥華一帶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隱在大山之中,石頭臺階依稀可見,部分已長滿雜草,或被村民重新耕作,或被改為水泥路。益嶺村原來與相鄰的內春村、益溪村被稱為嶺頭,原意也是指村莊處在暗坑嶺起始之處。 “這一條官道有將近1800個臺階,寬約1.5米,全長2000多米。”益嶺村村委會主任鄭其英介紹,古道往西通往長坑、祥華,可入漳州境,往東通往尚卿,直到廈門同安,在藍尚公路(水泥路)修建之前,是村民出行的一條交通要道。村民們早期的食用鹽都是從同安、大坪,經這條古官道由人工挑往內安溪部分鄉鎮;內安溪的茶葉也經過古官道流通到外地。 而今,水泥公路已經通到每個鄉村,古官道鮮有人行走,兩旁已雜草叢生。只有村民們上山看竹林,管理茶園偶爾經過。 沿著暗坑嶺往上,我們來到始建于宋代的白云亭。據鄭其英介紹,白云亭曾是供路人憩息避風雨的建筑物,內供奉著觀音佛像。民間相傳,五代時開先縣令詹敦仁乘轎從此經過,至嶺頭下轎憩息,遠眺安溪山川,不覺詩興大發,曾提筆書下詩一首,贊頌白云亭的秀美風光。 走近一看,明代大學士、書法家張瑞圖題的“白云自在”的牌匾顯眼醒目。“張瑞圖真跡現仍然保存完好,為安溪縣內唯一保存完好的張瑞圖墨寶,彌足珍貴。”鄭其英說,“福建省原省長胡平還專門題字‘白云古地’。” 白云亭邊上有一個古香古色的字紙亭,是村民崇文重教歷史傳統的生動體現和歷史見證。“古時寫有字的廢紙是不可以隨便丟棄、踐踏的,要收集起來再焚燒成灰。字紙亭便是清代中后期專門為焚燒紙張而修建的,體現古時‘敬惜字紙’習俗。”鄭其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