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站 安溪龍門鎮溪內烏荇山麓 千年古荔 年年開花結果果無肉 古荔雖受石壁遮擋,依然恣意伸探。 千年荔枝樹枝葉茂盛,青春依舊。 秋楓樹心已空,依舊郁郁蔥蔥。 ★古樹名片 千年荔枝樹位于的靈護廟前,樹齡1058年,樹高13米,胸圍250厘米,冠幅達10米。 提到荔枝,不少市民想到的可能是永春岵山。不過在安溪龍門鎮溪內烏荇山麓的靈護廟前,有棵特別的荔枝樹,它是泉州荔枝樹中樹齡最長的;它年年開花結果,只是果中無肉,據傳是廟中供奉的尫(讀wāng)公請客所食。近日,記者探訪這棵千年古樹,揭開這棵古荔神秘面紗。 路旁崖下 千年古荔枝葉茂 在古樸的靈護廟前小廣場,靠著圍欄長著不少樹木,有荔枝樹、龍眼樹、秋楓等,郁郁蔥蔥。“千年荔枝樹就是這一棵。”溪瑤村村民、靈護廟管理員蔡炳坤指著圍欄外的大樹告訴記者。只見長在路崖下的千年荔枝樹雖受石壁遮擋,但依然堅強挺立,恣意伸探,樹干蒼老遒勁,枝葉茂盛。 靈護廟又稱“尫公廟”,始建于公元956年(五代后周顯德三年)。據傳,廟落成之時,廟前石壁之間就長出一棵荔枝樹。蔡炳坤說,未有文字記載這棵千年古荔是何時種的,但是千百年來,祖輩們流傳的說法都是廟落成時才有荔枝樹,是否為廟中供奉的尫公所種,也不得而知。千年來,荔枝樹不高不低,年年青春依舊,年年開花結果,堪稱荔枝界的“老祖宗”,吸引著眾多香客和游客前來觀賞。 就這樣,古樹與靈護廟相互依存已有千年之久,荔枝樹如衛士般靜靜屹立在廟前。 有果無肉 傳尫公請客所食 每到五月,這棵古樹就花開滿樹,六月結滿果實。果子紅似胭脂,美麗壯觀。摘下后剝開其皮,會發現內中無肉,只見荔核,傳說是尫公請客所食。但每年都會有十幾顆果肉飽滿的荔枝。 民眾相傳,靈護廟內的尫公姓張名純,隋末唐初間任縣官之職,廉政愛民。中原大亂,群雄爭霸之際,張純為保護子民,毅然當起押遷官,率領民眾跋山涉水,遠遷至福建,于依仁里(今安溪縣龍門、官橋等地)安家落戶。而當移民因思念家鄉無心耕作時,張純便在農閑季節農歷十月初一,殺牲備宴,向移民勸說,言明中原連年戰亂,希望大家能入鄉隨俗,用雙手創建新的家園。張純勸酒時淚如涌泉,移民大受感動,自此安心創業。張純逝世后,百姓為報答其恩德,于五代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在溪內建靈護廟,并塑神像供奉。 “我從小見到的這棵荔枝樹就是這樣,每年結的果可食用的就十幾顆。或許是民眾感念尫公的好客,就將荔枝樹的有果無肉與尫公的功德聯系在一起。”今年63歲的蔡炳坤說,除了建靈護廟奉祀,每三年一次,民眾于十月初一由輪當的“爐主”辦“大勸”,這便是歷史上龍門一帶獨特的民俗“吃大勸”的由來。 隨著時代變遷,“辦大勸”也與時俱進,改變形式,舉行“農作物評比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傳揚尫公護國佑民、開拓進取的精神,感恩先人。(泉州晚報記者 陳小芬 王柏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