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習近平總書記的妙解,道出了中華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真諦。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畫卷,每一卷都飄著清幽茶香。小小茶葉,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有著不輕的分量。 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再次體現出中華文明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貢獻。 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此時,廣西各地為慶祝“三月三”舉辦各類春日集會。在這個春意盎然的時節,廣西日報-廣西云聯合全國多家主流媒體,推出潮起春茶“上春山”——“三月三”全國主流媒體特別聯動報道。在五湖四海的春色間,攜那一抹春茶綠,邀您一起領略中國非遺茶里的匠心獨運,共赴“非遺茶會”。 茶農進行敬茶儀式。安溪宣傳部供圖 本期,我們走進福建安溪,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領略精工細制下馥郁獨特的“觀音韻”。 “開茶咯!”沉睡一冬的青翠茶山,正等待著這一聲聲來自春天的嘹亮喊聲。 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敬茶祖、祈茶福是安溪的傳統民俗,承載著對自然的敬畏、對土地的深情厚愛。在春來之時“喊山開茶”,用一杯清茶敬天敬地敬茶祖,祈愿一年好豐景,寄托著茶農對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也是對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的傳承。 茶界雙世遺,中國百茶都。福建省安溪縣產茶歷史悠久,始于唐末,興于明清而盛于現代。清雍正、乾隆年間,因安溪所產茶品質特異,烏潤結實,沉重似“鐵”,香韻形美,猶如“觀音”,而得名鐵觀音。 煙雨繚繞中,茶田連綿。安溪宣傳部供圖 靈山秀水出好茶。安溪茶農吸取了紅茶“全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制茶原理,結合安溪實際,發明了一套獨特的“半發酵”鐵觀音制作工藝,被稱為“最高超的制茶工藝”。2008年,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安溪鐵觀音制作工藝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個部分。采摘工藝有采摘期、采摘標準和采摘技術;初制工藝有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干10道工序;精制工藝有篩分、揀剔、拼堆、烘焙、攤涼、包裝6道工序。 在制茶工藝中,還需要根據季節、氣候、鮮葉等不同情況靈活掌握“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術,靈活掌握各道工序中應注意的關鍵環節。是在人為控制和調節下,先經曬青、涼青、搖青等步驟,使茶青發生一系列變化,形成獨特的“綠葉紅鑲邊”現象,構成獨特的“色、香、味”內質。 安溪鐵觀音茶湯香味鮮溢,以其獨特的“觀音韻”和“蘭茶香”聞名于世。啟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咽,韻味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