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泉州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錦燦正在進行木雕創作。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東南網11月24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工廠內,為“妙應仙妃”選料的短木樁已經就位。香樟木欲取其香,且軟硬適中,是佛雕的主木料之一。匠人善用工具,五十余件精微刀具,如施手術,寬處取大,窄處擇小,曲面衣褶用凹刀。朗朗木擊聲,紛紛木屑揚,精雕細琢下,一塊塊不同材質的木頭慢慢出現了眉眼、手足…… 張坂木雕興于唐、五代,傳承至今已千余年。全世界每四座寺廟的木雕佛像,就有一尊出自張坂。這個坐落于泉州臺商投資區的小鎮因雕藝而興,因傳承而生生不息。 造像:孜孜以求 匠心獨具 在張坂鎮,一條上塘雕藝街串起木雕、漆線雕、玉雕、銅雕等大師工作室、工作坊,樓下塑白胚,樓上做彩繪、貼金,經年累月,一尊佛的至美形態,在民與藝之間達成共識。能工巧匠們用精致古雅的設計,配以精湛絕倫的工藝,創造出一批批意境悠遠的藝術精品,讓“張坂木雕”這一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張坂木雕最早應用于建筑,宗教造像隨后興起,成為其最重要的雕刻題材。在閩南地區,依然可以看到,廟宇遍布城鄉,禮佛之風尤盛,佛像雕塑在這里,如魚入水,可令塑像者生計可續,靈感不竭。 除了最傳統的木雕,如今的張坂雕藝還涵蓋漆線雕、石雕、銅雕、磚雕、灰雕、樹脂等多種藝術品類,涌現出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造像,源于禮佛之需,卻也造化藝術。為佛造像,這種流傳千年的傳統手藝,正不斷創造著人世間最純性的神、情、態、勢。張坂雕藝,佛像是源,匠心是魂。“每個人心里佛的形象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看到的佛像是歷朝歷代的工匠們所呈現的,我們除了要有技藝,更要深入經藏去感受。”福建省木雕大師黃志亮在醉心鉆研雕藝的同時,也堅信,只有領會了佛法的內涵,方能雕刻出有靈魂的佛像。 每一位雕藝大師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一種在傳統雕藝的基礎上,融入自身經歷與思想的外放形式。“風格其實就是把內心對人生哲學的理解,表達在作品上。”從千篇一律的復制,到摸索到自己的態度與風格,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黃和志就是在一次次的否定與舍棄中,通過作品闡述了自己的內心故事;在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泉州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錦燦看來,每塊木頭都有其特征與紋理,通過刻刀雕出千姿百態的作品,表達不一樣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木頭的語言;“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換將來。”因為喜歡這種由內而外透出的潤澤,雕刻藝術家黃錦良夫婦研發出了“天潤”,開辟了張坂雕藝的新時代…… 塑心中完美之像,完成藝術的覺醒,是一名手藝人在日復一日的敲擊聲中,不斷自我暗示的成長之路。“看到美的事物,我就會記下來,然后把它創作出來。”學藝30多年來,漆線雕早已融入黃雪玉的藝術血液。從小喜歡戲劇的黃雪玉在看到畫作《戲曲人生》時,該用什么樣的線條、何種類型的珠子,腦海中對應的漆線雕作品早已浮現出來。“有時睡到半夜,靈感來了,也會起來創作。”在黃雪玉看來,只要能把作品做到完美,不管花多少時間都是值得的。 歷經千年,張坂的匠人們在對藝術的孜孜以求中,回答自己,回應時代。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黃雪玉正在創作漆線雕作品。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傳承:與時俱進 精益求精 父教子,師帶徒,手藝在傳承的基礎上,尋找新材料、新技法、新美學,而佛像塑造的每一步工序,選材、塑胚、彩繪、線雕、貼金,都為這種自我發展提供了可能。從最原始的斧頭砍伐、到電動切割、再到3D工具雕塑,黃志亮跟隨時代變化,見證了張坂雕藝的與時俱進。“無論形式如何變,唯一不變的是張坂工匠們精益求精的手藝。” 如今已雙雙成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的孫文宏、孫文勇兄弟,回想起學藝之初父親的嚴厲教導,仍歷歷在目。“我父親是惠安工藝美術廠最嚴格的。”“如果他不滿意,就讓你一直改,改到滿意為止。”“一點點小差錯就會把你的作品砍掉。”“我剛開始學,單是磨刀就學了2個月。”……孫氏兄弟的父親是彼時惠安有名的木雕大師,他不僅傳承了傳統精湛的雕刻技藝,更深入高校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將理論融入實踐中,形成系統的木雕藝術。在父親嚴格的言傳身教下,兄弟倆很快就“出師”了,并在從業數十年后,在雕藝領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成為新一代木雕大師。 自曾祖父起,到兒子這一輩,蘇碰輝家族的雕藝已傳承了五代。12歲那年,蘇碰輝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木雕,父子倆走過一座座古廟古厝,一路看一路畫,一路雕刻,這些源自家鄉最傳統的素材為他日后專注木偶頭創作,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靈感。精湛的雕藝加之獨創的木偶頭形象設計,蘇碰輝的雕藝之路越走越寬,木偶頭作品深受市場歡迎。“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木偶頭工藝發揚光大,吸引更多孩子學習。” “三分雕刻,七分原型。”根雕大多用天然的木頭雕刻而成,因此選材很重要,挑選什么木塊,雕刻什么內容,匠人早已胸有成竹。在根雕大師倪世杰看來,這些技藝雖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習得,但卻需有人傳承下去。“藝術要發揚光大,年輕人要學,一定要教他,他不懂,你敲給他看,鋸給他看,藝術不要保留,傳承下去才有好處。”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張坂雕藝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生產規模由小變大,工藝由粗變精,今已形成宗教佛具、現代家具、園林建筑、室內裝飾裝潢、旅游工藝品五大系列200多個品種,集藝術觀賞、珍藏、實用價值為一體的傳統工藝品,銷往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張坂鎮從事雕藝相關行業的企業和個體作坊達200多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 2013年,泉州臺商投資區雕藝協會正式成立,擁有會員300多名,工藝美術大師省級以上31人、市級21人,木雕技藝類非遺項目傳承人省級6人、市級23人、區級16人,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福建省木雕大師黃志亮作品《千手觀音》。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發展:轉型升級 再現風華 在雕藝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機遇與條展并存。近年來,受歷史和現實條件影響,張坂80%以上雕藝行業工廠、作坊的安全隱患問題和無法按規范標準配置相關設施等問題日益突出,已影響到了傳統雕藝產業的發展。 為繼續保護和傳承好這一傳統文化產業,泉州臺商投資區黨工委、管委會及張坂鎮黨委、政府經實地調研、多方征求意見后,于2020年重新啟動雕藝產業發展規劃。計劃通過建設雕藝文化產業園、大師園、佛具交易市場、上塘雕藝街區,配套完善相關的基礎服務設施,引導雕藝及相關產業朝產業集群化方向發展。對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升級的新舉措,不僅能改變過去以家庭作坊式為主的經營發展模式,解決困擾傳統文化企業發展的難點和問題,還能推動雕藝產業成為臺商區文旅支柱產業,繼續吸引海內外雕刻藝術家到臺商區交流、學習、合作,將新區建設成國內外知名雕藝交流的營地。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建設中的海峽雕藝文化產業園項目共包括雕藝產業園、大師文化創意園以及佛具文化交易市場三個子項目,將打造成集原材料供應、設計、生產、銷售及廢料再生于一體的雕藝全產業鏈園區。 對于復興傳統雕藝文化產業而言,其保護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立足當前,從長計議。既要有緊迫感,又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穩扎穩打。“每個人都在追求美,而我們要去創造美,只要有美的地方,就有市場需求。”泉州臺商投資區雕藝協會會長蘇玉彬告訴記者,協會計劃用10年的時間將泉州臺商區雕藝產業的產值提升至500億元。 未來,張坂將瞄準“中國佛具文化之都”目標,持續提升“一街一園一區一館一市一場一賽一院”即“八個一”系列工程建設,整合產業資源,文旅融合,深度拓展,走“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路子,構建一條從木材交易到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致力讓千年雕藝再現風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黃錦良“天潤”系列作品《青翠欲滴》。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蘇碰輝木偶頭作品《十二生肖》。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建設中的海峽雕藝文化產業園。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上塘雕藝街。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