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17日報道(本網記者 陳詩婷 黃雨昕 實習生 林夢琳 陳梓昕)從烽火年代一路走來,炮戰曾讓這里傷痕累累,但也留下了獨特的戰地旅游資源。現如今,國內紅色旅游持續升溫,這個地處金井鎮圍頭半島最南端的村莊已成為一個旅游打卡地,僅今年清明節期間就吸引2萬多人前往……這就是被譽為“海峽第一村”的晉江圍頭村。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全國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入選名單。在全國25個優秀案例中,《泉州市晉江市圍頭村:建設紅色濱海村莊 發展特色濱海旅游》和《三明市尤溪縣桂峰村:“峰景”化“豐景” 詩意共遠方》兩個案例入選。
圍頭村東臨臺灣海峽,隔海相望金門島,是連接海峽兩岸的重要窗口。走進村里,仿佛走進一個戰地文化歷史博物館,“八·二三炮戰”歷史痕跡歷歷在目,毓秀樓、安業民烈士紀念碑、達屋樓、一號碉堡、一號防炮洞、1—4號炮臺……四通八達的戰地坑道連接起保護完整的“八·二三”戰地公園。炮戰遺址的每一棟樓、每一塊石頭、每一片瓦礫,仿佛都在講述那一段“英雄圍頭”的崢嶸歲月。
“不枉此行!從書里走到現實中去感受歷史,讓我更愛我的祖國,更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來自湖南的楊女士今年剛畢業,在杭州工作,休年假便想著到福建游玩,她告訴記者,紅色旅游在年輕人的圈子里也很流行,在旅途中沉浸式感受歷史,是一件很“酷”的事。
炮戰遺址建筑靜靜矗立,成為圍頭村獨特的紅色印記,這也讓圍頭吸引不少來自全國乃至海外游客們前往。他們在此駐足,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展館里陳列的珍貴歷史資料和物件,我們可以非常真實地感受到戰地氛圍,以及保護完善地下坑道,讓我們身臨其境當時環境的艱苦。”福州大學22級物流管理專業的周同學感慨道,她與班級同學們一起來到“八·二三”戰地公園進行團支部立項活動。
“八二·三”戰地公園的西側便是安業民烈士紀念園,園區用以紀念在1958年炮擊金門戰斗中英勇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安業民同志。在園區中央豎立著一塊高大的墓碑,上面鐫刻著朱德委員長親筆題寫的詞句:“共產主義戰士安業民永垂不朽!”這些字跡深深地刻在每一個來訪者的心中。青松綠柏間,石獅市寬仁小學研學旅行走進園區,學生們齊唱國歌并為安業民英烈敬獻花圈,二年級的何泓鎧、林初炫同學表示,紅色文化主題研學讓他們收獲良多,今后有機會還會參加。
“八·二三”戰地公園中,學生在認真參觀。東南網記者 陳詩婷 攝
隨著紅色旅游不斷火熱,圍頭村成為國防軍事主題研學的熱門選擇。星燎戶外是一家經營研學的公司,公司大多數成員是退役軍人,公司總經理陳源壇坦言,圍頭村的紅色文旅配套相對成熟,自然環境優美,對游客吸引力大,不少人慕名而來。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公司也為員工制訂培訓計劃,讓旅客可以更深入了解圍頭村的故事。
從過去的戰地走到今天的鄉村振興優秀案例,圍頭村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如今這片土地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的沃土。圍頭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據了解,清明假期圍頭村接待游客達20000余人次,現日均2000余人次已達常態化。
“我們從戰地走來,這里每棟樓都有兩岸故事。”據圍頭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洪水平介紹,炮火精神和南洋精神為圍頭村推進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起到了關鍵大助推作用,圍頭村不斷挖掘戰地文化、濱海文化、漁村文化、兩岸文化以及海絲文化。發展向海而生、向海而興的主線,定下的20年規劃,從2007年到2026這個節點,現在已經進入第18年。圍頭村的路線圖是從圍頭出發,立足泉州晉江,走出福建、面向全國,探索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路徑,用紅色賦能來加快高質量鄉村的全面振興。
談到圍頭村入選優秀案例,洪水平很欣喜:“我特別覺得這一次入選優秀案例,讓我們更加樹立了信心,讓我們覺得‘建設紅色濱海村莊、發展特色海濱旅游’這條路真的走對了。”
保護完整的戰地坑道。東南網記者 陳詩婷 攝
講解員為學生們講述革命歷史故事。東南網記者 陳詩婷 攝
靜靜矗立的毓秀樓依稀可見戰火痕跡。東南網記者 陳詩婷 攝
圍頭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洪水平介紹圍頭村發展情況。東南網記者 陳詩婷 攝
學生們在安業民烈士紀念園為英烈敬獻花圈。東南網記者 陳詩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