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鯉園區“漂亮店”里的漂亮裝置
源和1916園區內的眾山小國際青旅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機器設備在東亞之窗園區內得到妥善保存
源和1916園區內,大煙囪與旋轉木馬相映成趣。
源和1916內的旋轉樓梯
覓鯉文創園夜景
工藝美術合作社旁邊的粉色教堂與園區的主色調黃色相得益彰
東亞之窗文創園是原中僑集團機床廠舊址,保留了許多舊廠房的元素。
上個月初,位于古城花巷的泉州市工藝美術合作社竣工并迎來了大師工作室入駐,成為古城的新地標之一,也成了網紅打卡地,引發人們對泉州工業遺存“重生”現象的關注。
近年來,泉州借助一系列創新舉措,成功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不僅致力于保護和修復古城的歷史遺跡,還通過合理轉換用途與活化利用,有序地喚醒了古城約80萬平方米的存量資產。老舊工廠、倉庫、合作社……這些工業遺存煥發新生,蛻變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風貌,為游客提供了創意消費、藝術體驗的新天地。
泉州市工藝美術合作社
老手藝綻放新光彩
踏入鯉城區許厝埕13號,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新地標——泉州市工藝美術合作社。這處新舊交織的創意園區,承載著泉州悠久的工藝文化和現代藝術創作的雙重使命。
合作社前身是泉州工藝美術廠,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隨后的70年里,這里走出了許多“國寶級”的非遺大師、工藝美術大師,各種工藝精品暢銷海外,開創了泉州工藝史的繁榮昌盛局面。近年,為進一步提升泉州古城業態,運營盤活工藝美術廠舊大院空間,泉州文旅集團權屬企業泉州古城公司,對原工藝美術廠進行提升修繕并運營,打造成一個兼具創意、文化和商業功能的現代園區。
進入合作社大門,眼前是典型的蘇式建筑風格,尖頂、廊柱、木窗構成了獨特的外觀。建筑中巧妙地融合了閩南的傳統工藝——花崗巖墻堵、水刷石墻面、水磨石樓梯扶手、閩南六角紅磚,這些細節讓人感受到濃烈的歷史氣息,也使這里成了攝影愛好者的理想拍攝地。倚靠廊柱或拾級而上,都仿佛走進了泉州工藝美術的時光隧道,感受到這座建筑所承載的歷史與藝術氣息。
園區內,古老的樹木與建筑相得益彰,賦予了這個空間更深的歷史感。從特定的視角望去,不遠處天主教堂的哥特式建筑與合作社建筑交相輝映,仿佛一幅時光交錯的畫卷,成為許多游客和攝影師拍照的理想背景。來自上海的攝影師陸景倫在拍攝時贊嘆:“這里的建筑細節不僅充滿歷史的痕跡,也為現代攝影提供了無窮的靈感。”
園區一樓的大師工作室也是游客不可錯過的亮點之一。這里匯集了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及其弟子。游客可以與他們進行交流,感受他們對工藝的執著與熱愛,甚至有機會目睹他們現場制作工藝品的過程,親身體驗泉州工藝的魅力。二樓的工藝品展示銷售區則陳列著琳瑯滿目的精美工藝品,是深入了解泉州工藝美術的絕佳去處。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里不僅是一個歷史文化的保存地,更是一個充滿現代創意的文化園區。泉州傳統的花燈、金蒼繡、木雕、竹藤編織等手工藝,都在這里找到了新的表達方式和市場價值。手工藝人們不斷探索創新,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工藝。許多年輕設計師與資深手工藝人攜手合作,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作出既具有實用性又不失時尚感的工藝品。
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區
觸摸百年歷史溫度
如果說工藝美術合作社是泉州古城內文創地標新成員,那么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區可算它們中的先行者。位于鯉城新門街的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區是泉州首個文化創意園區,它的前身是擁有百年歷史的源和堂蜜餞廠,由莊杰茂、莊杰趕兄弟于1916年創立。為了紀念這一歷史,園區被命名為“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至今,園區內依舊保留著“百年老字號”源和堂老鋪。
目前,園區已經發展至四期項目,涵蓋了源和堂蜜餞廠、面粉廠、麻紡織廠、電視機廠等眾多工業老廠房。除了源和堂老鋪,園區還保留了源和堂研發大樓、煙囪、鍋爐房、面粉罐、腌制池、晾曬場、大麥倉、鋸齒形建筑等具有閩南特色的工業建筑。館內的豐富實物和圖片資料生動再現了泉州昔日工業的輝煌歷史。
參觀完工業遺產館后,漫步于園區,可以感受到閩南獨特的“紅瓦坡頂、出磚入石”建筑特色。保留下來的青石紅磚廠房和辦公樓,展現出工業與自然的和諧結合。鋼架結構與現代loft風格的設計元素相得益彰,使得這里不僅具有濃郁的歷史感,同時也不乏現代美學。創意工作室、藝術展覽館等隨處可見,使這里成為一個多功能的文化創意平臺。特色餐廳、咖啡廳、茶館等,為游客提供了多樣化的美食選擇和休閑體驗。此外,游客還可以參與陶藝制作、剪紙體驗等手工活動,親手制作一件屬于自己的藝術品。而在設有VR/AR技術的黨建智慧體驗中心,參觀者可以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高科技手段,體驗泉州古城特色的黨建知識宣傳和智慧感知服務平臺。
據源和創意產業園運營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黃池介紹,目前園區已吸引超過200家文創類企業入駐,員工人數達到2000余人,形成了一個集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文旅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經過多年的精心運營,園區擁有1個國家級私人博物館、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國家動漫企業、2個省級文化示范基地和8個市級文化示范基地。園區內的企業已獲得超過1000項產品專利,平臺資源豐富,成為泉州市文化旅游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泉州東亞之窗文創園
體驗創意之美
踏入位于崇福路的東亞之窗文創園,一股穿越時空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個園區是原中僑集團機床廠舊址,保留了許多舊廠房的元素,如大型的機器設備、磚石結構等。這些工業遺跡成了獨特的景觀,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在此基礎上,又融入了現代化的藝術設計和改造,使舊廠房呈現出中西交融、古今融合的獨特風格。
在園區內,11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工業建筑得到了精心的維護,同時,從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關鍵機器設備和地下防空設施也得到了妥善的保存。
創意之美在東亞之窗文創園中無處不在。設計師們巧妙地將中日韓朝東亞四國的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設計、景觀布局和文化活動中,創造出一系列令人贊嘆的創意作品。風情步行街、廣場、室內展廳、室外園林景觀等多種空間形態,相互交織又各自獨立,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創意體驗。
這里不僅是文化與藝術的聚集地,商業設施也同樣獨具特色。在園區內,一家以汽車為主題的咖啡餐廳成了游客的打卡地。店內空間寬敞,整體風格復古且具有美式特色。一樓提供一站式汽車服務,擺滿了老板的個人收藏,包括經典的法拉利430、馬自達RX7等車型,時尚而酷炫。二樓的咖啡餐吧則采用了歐式風格的裝修,充滿設計感的家具與空間布局營造了優雅、舒適的氛圍。來自北京的張先生在體驗后表示:“這是我看車展、喝咖啡最投入的一次!還未踏入店內,便已被門口停放的勞斯萊斯吸引。”
“我們期望通過文創園這個平臺,將工業遺產、文化認同、文化體驗和創意產業完美結合,推動園區的多元化發展。”東亞之窗文化創意產業園運營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詩藝介紹,園區目前已被鯉城區指定為海絲金融法務區和數字文創動漫產業基地,主要吸引數字文創、游戲電競、動漫、餐飲娛樂、金融投資及其相關產業入駐,致力于通過產業集群、企業服務、創意生活和創意人才社區等多方面的支持,為園區內的數字文創產業提供服務并促進其發展。
覓鯉文創園
船梯紅磚述舊夢
位于古城鎮撫巷的覓鯉文創園,前身是擁有60多年歷史的泉州市紙品廠。在20世紀90年代,紙品廠遷出,留下了廠房和樓房。2018年,根據“修舊如舊”的原則,這些歷史建筑得到了精心改造。如今,覓鯉文創園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工業痕跡,還注入了新的文化創意元素,成為泉州文創產業的又一亮點。
走在園區內,紅色的磚塊、精美的木雕和彩繪裝飾交織在一起,展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船形樓梯的設計,其靈感源自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獨特的造型象征著泉州與海洋文化的深厚聯系。樓梯獨特的曲線不僅具有美感,更為園區增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感。未經修復的斑駁墻體、廢棄的廠房及煙囪,營造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這些陳舊的建筑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讓人復古情懷油然而生。
漫步在園區內,仿佛進入了一個充滿文化多樣性的世界。傳統的衍派墻展示了中原文化傳統在閩南落地生根,游客可以在這里尋根問祖,體驗深厚的閩南文化底蘊。此外,“愛情夜市”、“愛情36簽”、許愿墻等設施,為情侶們提供了一個浪漫的打卡場所。玻璃棧道的設計更是增添了不少現代感,站在高處可以俯瞰整個園區的美麗景色。
眾多美食店鋪也為這里增色不少。在覓食文化街區二樓,游客可以品嘗到肉粽、面線糊、土筍凍等地道小吃,同時還有咖啡、甜品等現代餐飲,滿足游客對美食和休閑的雙重需求。
江南2號文創園
發現創意新視界
在鯉城,這樣的創意園還有很多,不僅分布在古城,也見于江南新區。每個園區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積淀,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成為游客和藝術愛好者的文化打卡地。
位于鯉城浮橋的江南2號文化創意產業園,也是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創意園區。這里展示著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石獅雕塑,大大小小,雕刻精細,造型各異,絕少雷同。這些石獅子有著不同的年代、風格和韻味,凝聚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尤其是園區入口處那座雕刻精美、氣勢磅礴的“元獅”,以黑青石為材,展現出古老藝術的獨特魅力。它不僅是泉州傳統文化的象征,也成了游客駐足拍照的景觀。(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劉雙蓮/文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