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志愿者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宣傳和監督工作
春日的洛江街頭,小區垃圾分類亭(屋)整潔,垃圾日產日清,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在桶邊耐心指導居民分類;馬路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分類車輛有序工作,再生資源分揀中心的自動化設備高效運轉……自2024年創建省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以來,洛江區以“全鏈條治理+智慧化賦能”雙輪驅動,探索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民參與垃圾分類路徑。全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可回收利用率提升至36.9%,資源化利用率突破90%,推動垃圾分類從“新時尚”邁向“新常態”。
治理維度
從“單兵作戰”到“生態治理矩陣”
洛江區打造“四級責任生態網”:區委書記領銜的領導小組制定戰略方向,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牽頭的垃分辦統籌資源調配,區人大、政協建立“季度問政+隨手拍監督”機制,各街道主官任專班組長,確保各項工作能夠在基層有效落實。19個社區搭建共治平臺,87個小區網格穿透“最后一米”。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住建、商務、教育、文旅等部門嚴格落實“管行業必管垃圾分類”責任。
2024年共開展日常執法檢查166次,出具整改通知書59份,有效規范了各行業的垃圾分類工作,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生量。
技術維度
智控重構垃圾“生命軌跡”
洛江區建設全市首個區級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占地近2000平方米,引入智能倉儲、自動化分揀系統,配備金屬剪刀機、壓扁機、玻璃破碎機、泡沫冷壓機、打包機等加工設備,用智能倉儲管理、自動化分揀控制、數據采集與分析平臺等串聯起全區84個回收站和142個低值回收箱,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收運“兩網融合”。
居民在小區設置的智能分類屋按照四分類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后,可以得到相應積分并累計到配套的“環保賬戶”,用以兌換生活用品,構建“廢棄物—分類—積分—生態產品”轉化鏈條。
人文維度
全民參與的“新日常”“新風尚”
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常態化活動,落實黨建引領,建立“桶邊督導”制度,黨員、志愿者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宣傳和監督工作,引導居民源頭減量、自覺分類,養成依法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良好習慣。如,舉辦全省首屆物業行業垃圾分類技能大賽,14家企業70名選手參賽,推動物業分類管理標準化,小區廚余垃圾收集量增長30%。依托“家校社”聯動機制,組織學生參與職業體驗、環保研學、社會實踐等活動,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家庭、社會踐行垃圾分類;組建黨政機關、教育、巾幗、青年、街道、社區六支垃圾分類志愿服務隊,成立87支小區志愿服務小隊,超2000名志愿“紅馬甲”常態化行動,開展垃圾分類“進學校、進小區、進單位”宣傳活動172場,入戶宣傳4萬余戶。
未來,洛江區將持續深化“兩網融合”,建設智慧分類平臺,探索“碳積分”激勵等創新機制,嘗試通過積分兌換抵扣物業費等方式,應用于民生保障領域的各類場景。(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王金植 通訊員 江帆 呂百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