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24日訊(本網記者 林杰 通訊員 柯碧田 )全國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最高榮譽,也是城市形象、品位和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在持續推進城市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泉州惠安縣始終秉持“共建共享 惠民惠安”的理念,以德潤城,建立常態長效機制,不斷推動城市向著更加文明、和諧、美好的方向發展。
惠安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鄧文祥 攝
為民惠民,推動城市功能品質升級
市容市貌是城市文明的直觀體現。
位于惠安縣螺城鎮中新社區的石靈街,是去往熱鬧的市民公園的必經通道,周圍商鋪林立。以前,這條街深受攤販占道經營的困擾,一到逢年過節,交通更是擁堵不堪。如今,經過集中整治,街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白天,道路兩旁被劃分出停車位,車輛停放有序;到了晚上,這里搖身一變成為夜市步行街。通過合理規劃攤位的擺放區域,街道不再雜亂無章,同時還保留著濃濃的煙火氣。
“將白天的停車需求和晚上的夜市巧妙結合,不僅讓市容市貌煥然一新,也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豐富多彩。”家住中新社區的林女士感觸頗深。
惠安縣城管局工作人員表示:“市容市貌的改善是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一環。我們通過加強管理、優化秩序,目的就是要讓市民生活在一個更加舒適、美觀的環境里。”
對城市設施進行保養施工。黃國明 攝
同樣地,“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打造,也讓惠安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在螺城鎮的各個社區周圍,超市、藥店、菜市場等一應俱全。東南社區居民李女士提到:“以前買菜要跑很遠的地方,現在出門步行15分鐘就能到螺城中心市場買到新鮮的蔬菜水果,生活方便多了。這讓大家真正感受到了城市文明建設帶來的實惠。”
石板街懷舊公園、洪厝籃鄰里公園、厝斗印象公園、圍頭池紅色公園、禹洲世紀公園……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口袋公園”如珍珠般點綴在居民區的各個角落。記者采訪中,正在螺城鎮登科公園鍛煉的退休教師老周高興地說:“去年剛建的這個小公園讓老年人有了專門的鍛煉場所,還能在這里和老朋友們聊聊天,讓生活更加愜意了。”
改造提升老舊小區201個、農貿市場3個、背街小巷46條,完成42公里道路瀝青化,配套新建142座公交亭和48座城區公廁、更換步行道40萬平方米、優化路燈景觀燈4005盞、建成綜合公園和口袋公園30個、新圖書館、博物館揭開神秘面紗……自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來,惠安精準落地城市景觀提升、老舊小區改造、公園廣場提升、集貿市場改造、數字城市管理等民生項目,這份成績單,見證著城市的華麗轉身與居民生活的幸福升級。
惠安登科公園一角。鄧文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