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25日報道(本網記者 謝玉妹)當石獅服裝智能車間的縫紉機嗒嗒作響時,隔壁的舊廠房已悄然變身為電商直播基地;當安溪茶農拔掉低質量茶樹改種水稻時,連片的梯田正翻涌著希望的碧波……在泉州這片熱土上,正在上演著“舊貌煥新顏”的生動實踐。
在第35個全國土地日到來之際,泉州再獲國家級認可——“石獅市服裝智能制造產業園改造案例”入選自然資源部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第二批典型案例,繼“晉江市集成電路科學園產業社區改造案例”后,在產業園區低效用地提質增效方面形成“雙示范”經驗,為全國節約集約用地提供“泉式解法”。
圖為根據舊廠房改造的石獅網商園。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 供圖
2021年“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全國土地日主題連續五年聚焦“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土地資源的保護與高效利用始終是時代命題。近年來,泉州在“盤活存量”與“守護底線”的雙向突圍中,既激活“沉睡”土地賦能產業升級,又筑牢耕地紅線端穩“中國飯碗”,走出了一條土地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的特色之路。
向存量要空間 為產業添動能
作為民營經濟大市,泉州曾面臨存量用地閑置低效與增量空間緊缺的供需矛盾。自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泉州錨定“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泉州模式”目標,以“用好政策、把握關鍵、突出特色、守住底線”為準則,以“規劃引領、產城融合、政策集成”為抓手,推動土地資源配置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躍升。
規劃先行,繪就“空間藍圖”。在摸清25.71萬畝低效用地底數的基礎上,泉州構建了“國空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實施方案”的四級規劃體系,并結合試點工作優化中心城區、鄉村空間布局和海洋開發保護格局,形成33項階段性規劃成果。其中,創新建立的“低效用地多維度評價標準”獲自然資源部推廣,為科學判定低效用地、精準制定盤活策略提供了堅實依據。
區塊管控,劃定“工業底線”。按照產業發展階段、結構與層次,泉州劃定69.03萬畝、668個工業區塊。其中,“一級控制線”是保障泉州工業長遠發展的工業用地管理底線,是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載體,共350個,面積55.92萬畝;“二級控制線”則像“彈性空間”,未來可根據城市發展需要適當調整的工業用地管理過渡線,共318個,面積13.11萬畝。
園區升級,打造“產城樣本”。為進一步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泉州聚焦園區標準化建設,并創新“八種模式”在全省推廣。以晉江集成電路(科學園)產業社區和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為代表,泉州積極探索土地要素精準配置與產城共融新模式,踐行“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理念,打造現代化產業社區。
“你敢信嗎?這片這么熱鬧又現代化的服裝產業園,幾年前還是破破爛爛的‘城中村工廠’!”站在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的弧形落地窗前,園區負責人林永騰向記者介紹,占地818畝的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2公里半徑范圍內匯集了服裝城、輕紡城等10多個專業市場,年交易量超千億元,是泉州服裝產業的重要產銷基地。然而,園區曾是“廠居混搭”的典型:破舊廠房里縫紉機嗡嗡響,隔壁就是居民樓的晾衣繩,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像補丁一樣交錯分布,不但畝產效益低下,且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不足,既無法吸引高端企業進駐,也難以滿足當地產業發展需求。
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中的“乘式”人才社區。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 供圖
秉持“以存帶增、做大園區規模,以新代舊、提升業態品質”理念,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通過“國企+民企”協作,完成107畝舊廠房提質升級,同步規劃457畝新園區,重點培育“服裝+電商”數智化產業帶;配套改造846套人才公寓、3000平方米“乘式空間”公共服務中心,新建網商人才社區、電商谷人才公寓及托教中心、智慧食堂、社區醫院等設施,實現“生產空間集約、生活服務便捷、生態環境友好”的產城融合目標。
同時,園區還試點“工改商”政策,原來的工業用地長出了不少商業業態,奶茶店、餐館、健身房、美容院等成了產業生活圈的一環,園區、社區實現融合發展。園區廠房出租率實現100%,年度納稅強度畝均30萬元以上,較改造前提升4.2倍,不僅為石獅服裝產業注入了強勁動力,也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泉州已累計盤活低效用地7.12萬畝,處置批而未供用地6.1萬畝,完成閑置土地處置1.56萬畝,新增產業空間達2392萬平方米,存量用地利用規模超越5年前新增用地總和。土地盤活催生了5個超萬畝工業區,超千畝工業區從8個激增至43個,并建成60個特色產業園。園區內工業用地容積率由0.8提升至2.5,土地利用率呈“疊羅漢”式提升。
2024年數據顯示,泉州全市耕地保有量達151.3萬畝,超目標任務約4.5萬畝。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供圖
以創新護良田 用“活地”促振興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泉州,人均耕地不足全省平均水平一半,面臨“保發展”與“保耕地”的雙重壓力。如今,這片土地正以創新實踐積極破解困局,讓“寸土”既守得住紅線,又能“生金”。
黨政同責,織密“保護網絡”。近年來,泉州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成立黨政“一把手”任雙組長的耕地保護領導小組,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守耕地紅線。一方面,加強耕地保護執法檢查,對發現問題逐宗明確整改時間節點、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確保亂占耕地一畝不讓;另一方面,策劃開展耕地保護宣傳短片評選大賽,同時邀請鄉鎮(街道)黨委主要負責人就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工作講經驗、談體會、提思路,通過“線上+線下”全方位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樹立耕地保護理念,依法依規用地,形成“耕地保護 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在2023年度全省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考核通報中,泉州耕地保護工作以滿分的成績獲評優秀。根據2024年數據顯示,泉州全市耕地保有量達151.3萬畝,超目標任務約4.5萬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30.28萬畝,超目標任務約1萬畝。
安溪縣金谷村一處“三低”茶園退茶還耕后,連片的稻田掀起層層綠波。 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供圖
政策激勵,喚醒“沉睡良田”。在安溪縣金谷村,連片的水稻隨風搖曳,掀起層層疊疊的碧浪,勾勒出一幅靈動的田園畫卷。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低海拔、低質量、低效益的“三低”茶園?!霸趯嵤└脑鞆透?,這里每年可種植水稻、蔬菜、花生、地瓜等2-3季農作物?!卑蚕h自然資源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安溪縣通過政策激勵,對實施退茶還耕種植糧食作物的,給予2000元/畝的獎補資金,其中,2024年更是提高至4000元/畝。同時,對集中整治復耕規模10畝以上且連續三年種植糧食作物的,給予相應獎補資金。
安溪還用方言編了耕地保護“唸四句”,“安溪好茶人歐嘍,耕地減少要煩惱……”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讓“占耕地就是砸子孫飯碗”的理念深入人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安溪縣共組織實施“退茶還耕”恢復耕地1.0528萬畝,其中通過國家審核并納入變更成果0.84萬畝,成為泉州“以質換量”推進耕地恢復的典型縮影。截至目前,泉州全市累計恢復耕地5.8萬畝,經驗做法獲自然資源部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廣。
德化縣龍門灘272畝撂荒地通過復耕重煥生機。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供圖
全域整治,激活“土地潛能”。以“田、水、路、林、村”全要素整治為抓手,推動耕地保護從“分散粗放”向“集中高效”轉型。泉州繪制全市可恢復耕地潛力圖斑,將坡度15度以下的“即可恢復”“工程恢復”地塊納入重點,形成精準工作底圖。同時,針對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問題,推進“小田變大田”連片整治,打造“千畝良田”示范片。當前,泉州已挖掘農用地整治潛力84.5萬畝,計劃打造166個“百千萬畝方”農田整治區,推動耕地保護空間集聚、質量提升。
通過農田流轉集聚土地,近年來,德化縣龍門灘鎮喚醒了“沉睡”的土地資源,272畝撂荒地通過復耕重煥生機,同步計劃投資500萬元,對2000多畝農田進行連片整治。同時,龍門灘鎮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建立家庭農場聯盟,推動規模化種植,實現效率提升和農民增收。
在“政企銀”模式的推動下,惠安縣黃塘溪濱水岸線煥然一新。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供圖
多元協同,破解“資金瓶頸”。為破解耕地保護“錢從哪里來”難題,泉州創新“政企銀”協同機制,進一步拓寬政策性金融的支持空間和政銀合作領域,與省農發行達成2000億元專項融資合作意向,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注入“資金活水”。
以惠安縣黃塘鎮松溪村為例,在“政企銀”模式推動下,依靠3.8億元的農發行授信,引進農業公司流轉3300畝土地,通過試行“兩稻兩菜”輪作的高標準農田整治,畝產從2500元躍升至2萬元,創造500個就業崗位,形成1個“千畝方”示范片,有效解決了耕地碎片化問題,為農業規?;洜I和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惠安縣輞川鎮莊上村村民在走馬埭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片區種植蔬菜。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供圖
此外,泉州還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已完成入市項目94宗、面積1067畝,成交金額3.57億元,帶動產業投資28.4億元。其中,兩大“農地入市”案例入選全國典型并推廣運用,預計試點期間可盤活村莊低效閑置用地6290畝,產生指標收益18.8億元,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資金支撐。
“節約集約不是簡單‘省地’,而是讓每一寸土地都發揮最大效益?!比菔凶匀毁Y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全市預計新增及恢復耕地12萬畝,新增耕地占補指標5萬畝,可產生收益150億元,用于耕地保護、鄉村振興、農業生產等領域。
從“寸土必爭”的資源突圍,到“寸土必珍”的節約集約實踐,如今的泉州,正用創新奮力作答“保護與發展”的時代命題,讓土地既扛起糧食安全的重任,又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新起點,泉州將持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土地保護利用新路徑,以更實的舉措、更活的機制,在守護糧食安全底線與激活土地經濟價值的雙重命題中,續寫新時代集約發展的“泉州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