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晚7時許,泉州市區西湖公園廣場被溫暖的燈光包裹,泉州首支孤獨癥青少年樂隊—“扶光樂隊”的11名成員,用清澈的歌聲與靈動的旋律,演繹著屬于“星星的孩子”的樂章。臺下,觀眾揮舞雙手輕聲合唱,與這群特殊的少年共同沉醉在音樂的懷抱里。
8月9日晚,泉州市區西湖公園,泉州首支孤獨癥青少年樂隊—“扶光樂隊”演繹“星星的歌”,與觀眾一同享受音樂的快樂。
扶光樂隊演繹屬于“星孩”的樂章
“星孩”路演
西湖有場特別音樂會
扶光樂隊成立近2年,這是他們首次開展暑期路演,西湖公園是演出的第三站。
當晚的西湖晚風輕拂,露天廣場上,主唱、鋼琴手、鼓手、吉他手在指導老師阿輝的帶領下默契配合,《離別開出花》《星星點燈》等歌曲接連響起。旋律里沒有刻意的煽情,只有少年們最本真的投入。
演出特意設置了“個人秀”環節:16歲的子函敲著非洲鼓演繹《月亮照山川》,梓恒抱著吉他彈唱《隱形的翅膀》,還有幾組親子家庭一同上臺,家長的陪伴讓孩子們的表演更顯松弛。
“最小的9歲,最大的20歲,他們都是‘星星的孩子’。”泉州市孤獨癥家長組織“星語社區”的代表林恩炳介紹,20歲的小坤憑借鋼琴十級的功底擔任主伴奏,和吉他手、鼓手配合默契。自樂隊成立以來,阿輝老師每周六都帶著孩子們排練。如今,這支“非專業”樂隊已能熟練演繹13首歌曲,包括《大雁往南飛》《水手》《我的未來不是夢》等經典曲目,累計參與10余場演出。
這個暑假,“星語社區”想給孩子們一份特別的禮物。從7月初開始,樂隊每周六晚會組織到不同地點路演。演出時,周邊市民和游客常常即興加入互動,很多人聽完才知道這是一支由孤獨癥青少年組成的樂隊,都會驚嘆“原來他們能做到”。林恩炳說,音樂悄悄打破了人們對孤獨癥青少年的刻板印象,讓“不同”變成了“共通”。
帥氣的小吉他手
自信展示歌喉
“我們可以”
從“亂彈琴”到完整演出
“多數孩子都是零基礎入門。”林恩炳說,成立樂隊的初衷很簡單——想用音樂為孤獨癥孩子搭建一座與世界連接的橋。如今,孩子們的演奏或許不及專業樂隊整齊,但那份專注與投入,連同臉上綻放的笑容,總能打動在場的每一個人。從最初排練時的“亂彈琴”,到如今能默契完成整場合奏,背后是無數次的重復與堅持,家長們最懂這份不易。
“以前想都不敢想,他能抱著吉他上臺唱歌。”小鑫媽媽莊女士望著兒子的背影,眼里滿是欣慰。小鑫4歲半被確診為孤獨癥,雖有出色的機械記憶和模仿能力,但莊女士曾覺得“學音樂對他來說比登天還難”。今年年初,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給小鑫報名,成為樂隊的補錄學員。此后,莊女士陪著兒子每周排練,還額外加了一對一訓練。漸漸地,小鑫自己念叨著“拿吉他很帥”,回家會主動練琴。不到半年,這個音樂“小白”已能自彈自唱多首曲子,甚至在小學畢業演出中登臺,“現在他自信多了,朋友也多了,像變了個人”。
孩子的進步藏在細節里。梓楊媽媽說,兒子最初學非洲鼓時看不懂鼓譜,更談不上配合,如今不僅能在多場戶外演出中從容表現,還主動提出想學架子鼓,“觀眾的掌聲,是給他們最好的鼓勵”。
當晚9時許,演出在大合唱《我的未來不是夢》中落下帷幕。旋律里,有“星星的孩子”對世界的向往,也有現場觀眾對他們的祝福。(東南早報融媒體記者 許奕梅 王柏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