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無人售票后,有人從車廂走向駕駛室,有人轉崗成為點鈔員、站務員—— 公交乘務員的“蝶變”故事 
蔡啊玲在清點零錢 6月17日,福州33路公交正式取消人工售票,標志著福州公交全面進入無人售票時代。而早在12年前的2013年6月26日,泉州公交集團的公交車就已告別人工售票。時代變革,那些褪下票包的公交乘務員,有人考取駕照從車廂走向駕駛室,有人轉崗成為點鈔員、站務員,續寫職業篇章。今日,讓我們走近3位轉崗乘務員,聆聽她們的“蝶變”故事。 □融媒體記者 宋萬春 通訊員 柯馨/文 受訪者/供圖 蔡啊玲: 零錢清分領域的“精準守護者” “嘩啦啦——”在公交集團的清分中心內,硬幣滑道上傳來陣陣清脆聲響,40歲的蔡啊玲手法嫻熟地將硬幣倒入清分機。這位已在零錢堆中堅守了12年的清分專家,曾在公交車乘務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了13年之久。 蔡啊玲從2000年起便在18路公交車當乘務員。當時,清濛開發區的工人是18路公交的常客,每逢周末,乘客蜂擁而上,她便得踮起腳尖,在人堆里艱難地接錢找零。“有次收到一張百元假鈔,摸起來滑溜溜的,對著光看水印都模糊不清。”那次教訓讓她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指尖輕輕一捻便能辨別紙幣的真偽。 2013年,公交系統升級為無人售票模式,她轉崗至清分中心,面對的是比售票時多出數十倍的零錢。她憑借乘務員的細心,迅速掌握了清分技巧,成為清分中心的佼佼者。最忙碌時,單日清分現金高達15萬元,“數錢數到手抽筋的同事大有人在。”她指著桌上的零錢笑道。 如今的蔡啊玲已是清分領域的“資深專家”,她說:“有人覺得清分工作單調乏味,但我聽著硬幣聲就覺得踏實。工作時需要的專心和耐心,都是靠數錢數出來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廖作蕓在駕駛公交車 廖作蕓: 方向盤上的“溫情擺渡人” 清晨6點,晨光初照街道,旅游3路公交車緩緩駛離站臺。駕駛座上,47歲的廖作蕓熟練地調整后視鏡,嘴角掛著溫和的笑意——這是她擔任公交駕駛員的第十個年頭,也是她投身泉州公交事業的第十五個春秋。 2009年,她加入泉州公交東海分公司,成為一名乘務員。那時的公交車廂里,為了讓每位乘客聽清票價,她每天都要扯著嗓子重復上百遍,一天下來,嗓子常常疼得說不出話。她回憶道,曾有老人因聽力不佳反復詢問票價,她便一遍遍耐心解答,直至老人滿意地點頭;也有趕時間的乘客匆忙上車,她會迅速撕好車票,并叮囑一句“別急,坐穩了”。 2013年,泉州公交全面推行無人售票模式,這讓她一度陷入迷茫。在身為公交駕駛員的丈夫的鼓勵下,她毅然報名參加轉崗培訓,最終成為一名公交駕駛員。她將安全駕駛視為職業信仰,每次發車前都會仔細檢查安全設施。遇到新增線路時,她更是利用休息時間實地摸排,將每個細節都記錄在筆記本上。 廖作蕓的服務不僅限于安全駕駛。她曾在收班打掃時發現一枚鑲嵌鉆石的戒指,顧不上吃飯,她當晚就將戒指送還失主。這樣的故事在她的車廂里屢見不鮮:為趕時間的學生多等一會兒、幫提著重物的老人搬行李、給初來乍到的游客耐心指路……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溫情使者”的內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鄭春霞準備為駕駛員燒開水 鄭春霞: 站臺燈影里的“幕后護航員” “王師傅,今天天氣熱,我給您準備了涼茶,您記得喝。”黎明時分,在航空旅游城公交樞紐站,42歲的站務主管鄭春霞正進行首班車發車準備,熱情地與駕駛員們打著招呼。這位“泉州十佳乘務員”獲得者,將12年乘務員服務經驗注入站務管理工作中。 2001年,鄭春霞成為泉州公交的一名乘務員。那時的公交車廂里,她總是背著票包穿梭在乘客之間:幫帶娃的乘客找座位、用閩南語為老人重復報站、幫乘客搬大件行李。“車廂就像個流動的家,乘客的一句夸獎、一個微笑,能讓我溫暖一整天。” 2013年,鄭春霞申請轉崗為站務員。“做乘務員時,和站務員接觸較多,覺得他們很像‘車站大管家’。以前主要是和乘客打交道,現在更多的是做一些后勤工作。”說著,她拿出了自己的“站務筆記”,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每天要檢查的內容、每輛車的出站時間和進站時間以及每位駕駛員的“偏好”。憑借這股鉆研精神,她摘得了“站務員知識競賽”一等獎。 她說:“乘務員是面對面溫暖乘客,站務員是背靠背守護安全。”從車廂到站點,服務場景雖變,但她對工作的專注和溫情卻始終如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