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人參與泡茶、奉茶、品茶欣賞會。劉伯怡 攝 東南網10月16日訊(本網記者 潘賢利 通訊員 林清鍛)16日,以“安溪茶·和天下”為主題的第17屆國際無我茶會暨“一帶一路”安溪鐵觀音發展高峰論壇在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舉行。第三屆安溪鐵觀音大師、名匠精彩亮相;國際“無我茶會”首次登陸安溪,讓參會者盡享兩年一度的國際茶文化盛會。來自美國、韓國、意大利、新加坡、格魯吉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不同膚色的愛茶人士、專家學者等近千人歡聚一堂,共享香茗,同品精彩紛呈的國際茶文化盛宴。 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表示,此次無我茶會、高峰論壇、安溪鐵觀音大師賽聯袂演繹,文化使者與制茶大師同臺共舞、弘揚匠心,千年茶道與非遺技藝交相輝映、致敬佳茗,名家泰斗與國際茶人智慧碰撞、擘畫藍圖,必將對進一步宣傳推介安溪鐵觀音茶文化、深度拓寬茶界交流合作、推動安溪茶產業加快國際化進程,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主辦方為第三屆安溪鐵觀音大師頒獎。東南網記者 潘賢利 攝 再增兩位安溪鐵觀音大師 開幕式上舉行了第三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頒獎儀式,來自龍涓的李力周和來自虎邱的陳藝峰摘得“安溪鐵觀音大師”桂冠,他們均獲得100萬元工作研究經費。 安溪是世界名茶鐵觀音發源地、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歷經千百年積淀傳承,安溪茶產業創造了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受益人口、市場占有率等多項全國第一,連續四年位列中國品牌價值茶葉類第一,連續十年位居全國重點產茶縣首位,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入圍第二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世界中國茶的代表符號和“海絲文化”的亮麗元素。得益于茶產業的蓬勃發展,安溪走上了高質量趕超快車道,縣域綜合實力躍升至全國百強縣第60位、投資潛力第21位。 為更好弘揚匠心精神,傳承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推出產業領軍人才,推動茶產業發展,2017年開始,安溪縣人民政府和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共同組織開展“茶者匠心·國飲飄香”安溪鐵觀音大師賽,今年成功舉辦第三屆。在本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的十強選手之中,年輕一代脫穎而出。共有4位80后選手躋身其中,不乏有接受過前兩屆大師們教授傳藝的學生。 “安溪鐵觀音大師和名匠們在種植、加工、拼配以及產品評審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通過他們的帶動和標桿的作用,也促進了年輕人的學習。”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孫威江說。 業內人士表示,通過安溪縣委縣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師服務隊的示范帶動作用,越來越多年輕的安溪茶人開始回歸茶園、回歸安溪鐵觀音傳統制茶工藝,投身安溪茶產業“二次騰飛”的事業當中。安溪縣域內掀起了一股人人愛茶、人人敬茶的良好氛圍,工匠精神蔚然成風,大師效應已日趨顯現,師帶徒氛圍濃厚,傳統技藝發揚光大,為茶產業“二次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注入了新動能,在茶界樹立了創新轉型的風向標。 “無我茶會”首秀安溪。東南網記者 潘賢利 攝 “無我茶會”首秀安溪 圍成圈圈、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抽簽決定座位,依同一方向奉茶(向左或向右)……當日上午,在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體育場上,來自八方的愛茶人士,以天為廬,以地為席,在茶會中以茶傳言,一味同心,向參會者奉獻出一場精彩的泡茶、奉茶、品茶欣賞會,讓參會者在茶會中感受茶道思想,享受一片樹葉的溫情,感悟人生之味。 據記載,“無我茶會”源自日本茶道。1990年12月18日,“無我茶會”正式誕生,每隔2年在各地輪流召開1次茶會,逐漸成為深受世界各地茶人喜愛的國際性茶文化活動,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茶人前來布席交流。 在舉辦第17屆國際“無我茶會”的申請中,安溪憑借傳播與交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的理念脫穎而出,贏得世界各國的支持,最終獲得第17屆國際“無我茶會”舉辦權。 生產于中國古老茶區的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無我茶會”是一種大家自備茶葉茶具,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的茶會形式,有著“求境之無我”的內涵,追求的是一味同心、美美與共的茶道境界,這是和安溪得天獨厚的環境與安溪人和茶與生俱來的緣分相契合的。 據悉,此次活動將持續到本月20日,期間還將在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水祖師信俗)所在地、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溪清水巖舉辦一場“無我茶會”。一步一禪味,一眼一世界,讓參會者體驗集品茶、聽琴、聞香、識器、賞茶席與一體的享受。 發布國際無我茶會安溪共識。東南網記者 潘賢利 攝 建言獻策安溪茶產業發展 在“一帶一路”安溪鐵觀音發展高峰論壇暨無我茶會論文交流會上,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茶科技、茶旅游、茶品牌、茶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討交流,研討“一帶一路”背景下安溪乃至中國茶產業發展之路和無我茶會文化內涵等。 基于安溪鐵觀音現狀的新時代騰飛策略,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的徐千懿表示,安溪鐵觀音應被賦予具體的精神文化價值,被賦予新時代的意義,政企聯手,資源整合為大品牌,以茶為媒,聯通世界,在“一帶一路”帶來的新渠道、新市場、新態勢中闖出一條國際化新路。 “在消費者需求質量提高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完備的今天,安溪鐵觀音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將消費者的需求作為目標,將不擅長的科學技術作為抓住這次機遇的重要幫手,同時結合第三產業,實現安溪鐵觀音的二次騰飛。”福建農林大學管理學院(旅游學院)李妍建議。 天然的茶場環境、得當的制作技藝、深厚的文化積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代表性產品是當今消費市場的理性考量。與會專家認為,安溪茶產業宜調整發展戰略,試著摒棄掉過去“大一統”“大盤子”的產業思維,從產區、品種、工藝等多維度來打造不同風格的風味論述,建立更具文化積淀的宣傳論述與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代表性產品,趕上消費者強調“理性”“求知”的消費模式。 業內人士表示,安溪通過舉辦國際茶會,吸引世界各地茶人前來布席交流,聚集國內外高層次人才資源,體驗安溪烏龍茶(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竹藤文化等多種非遺元素的獨特魅力,促進安溪鐵觀音茶文化走向國際化,助力茶產業發展。 奉茶。東南網記者 潘賢利 攝 品茶。東南網記者 潘賢利 攝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 永春: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創建推廣6大養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