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中那些感人的“讀書事”
設立教師節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長期以來,旅居海外的泉州華僑始終不忘故國桑梓,尤其是心系青少年的教育,即便他們在海外從事的工作是“引車賣醬者流”,依然十分重視家中親人、家鄉子弟的“讀書”問題。值此教師節來臨之際,記者走進泉州市檔案館,從僑仳中尋覓泉州華僑尊師重教的感人故事。 桑梓親人的教育是華僑最掛心的事 “養不教,父之過。”中國歷來將孩子的教育提到很高的地位上,并將主要責任放在父親的身上。但是對于很多華僑來說,這個責任父親無法具體承擔,只能由在家鄉的母親來承擔。菲律賓華僑陳璜煏在1937年6月26日寄給晉江永和許厝妻子的僑批中寫道:“……可使其繼續入學,肄業亦是無妨……”陳璜煏作為父親很關心自己孩子的教育,也許這孩子的學習成績并不是很理想,但即便如此,作為父親的他依然要求讓孩子繼續入學,即使是肄業也無妨,可見他多么重視孩子入學接受教育。 在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6月11日菲律賓華僑顏華輝寄給石獅鈔坑叔母的僑批中,談到的同樣是教育問題,“……二位小弟入學與先師,錢鈔不必多計看……”從僑批中可以看出,兄長出洋在外打拼,家鄉還有兩位小弟在上學。遠在菲律賓的兄長來批對他的叔母說,只要雇得到好先生,錢不必多計較。可見,在海外的華僑,不僅僅只是重視子女的教育,對于家中親人的教育,都是“記心在肝”的。 |
相關圖片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 永春: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創建推廣6大養老模式 |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