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門,又稱甕城。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百家姓萬人煙再現濱海所城風光 福全守城狀似葫蘆,規劃完善,每條村道竟然都有一個街名,北門街、廟兜街、西門街……縱橫交錯的街道大多都是丁字形連接的,被稱為“丁字街”,寓意人丁興旺。在戰爭時期,這樣的設計也有一定的戰略意義,有利于引敵入境,從兩側包抄敵軍。近代以來,在海外僑親的資助下,福全村的每條村道都實現硬化,幾乎每走三五步,便能看到一塊記載華僑修路的碑志。 除了保留“葫蘆城、丁字街”格局和城墻遺址,福全積極保護與衛所有關的歷史文化遺產,保留村民最原始的特色生活空間和生活場景,作為衛所文化主題展示窗口,展現抗倭重鎮、英雄之地的風采,反映鄉風民俗的古樸、醇厚之美。 福全村道兩側的古民居多為“皇宮起”式的閩南古厝和番仔樓,采用閩南傳統的出磚入石結構,紅磚一般使用色澤艷麗、規格平整的“煙炙磚”,墻上的白石或青石上多有寓意吉祥的灰雕,涂上鮮艷的色彩,十分古樸大氣。古厝的房前屋后都有花草點綴,綠油油的爬山虎、玫紅色的三角梅……在閩南四季溫和的氣候中,這些植物總能保持鮮明艷麗的色彩,為古建筑增加幾分活力。 數百年前,隨著各地攜眷前來的官兵增多,福全逐漸形成了“百家姓,萬人煙”的特殊處境,城中煙火興盛,人文薈萃,至今1500多名村民中仍有24個姓氏。清河衍派、鳳陽衍派、六桂傳芳、百忍傳芳……每個民宅的門楣上都刻著不同的堂號。不同宗族不同姓氏的人匯聚于此,按照宗族、區域劃分為13境(角落),每一境都建有一座宮廟。保生大帝宮、城隍廟、媽祖廟、關帝廟、臨水夫人廟……小小的村落竟有近20座宮廟,供奉著各個宗族的信仰。 早在2010年,規劃部門組織編制了福全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對村內豐富的閩南傳統文化、民俗宗教文化與衛所文化等進行重點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成為福全村文化復興與鄉村振興最大的底氣。依托古厝、番仔樓等建筑物,福全計劃發展商務酒店住宿、企業會所、特色民俗等多種住宿形式,實現多元化綜合發展。 同時,福全以海為田,建立家庭聯合濱海生態農場,實現海洋及其海產品的集中生產和經營,并整合林地資源,采用入股分紅的方式,集中生產和經營農業產業,保證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根據規劃,福全古村落東北臨海的林地用地規模將保持不變,并結合古戰場,逐步落實濱海觀光體驗產業功能。 “福地換新姿流水小橋連美景,全程通故里康莊大道展鴻圖。”這是鐫刻在福全村口山門上的藏頭聯,也是這個千年海防古村落的真實寫照。如今,換了新姿的福全正準備在下一個時代交鋒中“大展鴻圖”。 |
![]() 特色村落之石獅古浮:漁舟唱晚 紫菜飄香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