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頭村希望通過重新規劃煥發傳統村落光芒。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古色古香 閩南古厝注入靈魂 連片的古建筑在高速發展的現代中稀罕而珍貴,卻也難敵歲月的侵蝕。由于年久失修,西頭多幢古厝日漸破落。2018年,惠安縣規劃部門邀請上海、福州等地高校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對村里的古建筑群進行評估與規劃。 “專家一致認為,這片古厝群十分有保護價值,但是修繕保護并非易事。”在張樹仁看來,建筑是死的,要把靈魂注入里面,才能盤活。為更好地保護古建筑,西頭村成立傳統村落保護修繕籌備組,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采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盡量保留、沿用原有的木材、石料,對古厝群進行規劃與修繕。 依托豐富的傳統建筑、人文歷史等文化資源,西頭融合區域發展需求與村民訴求,規劃定位為“人文新西頭 活力宜居村”,以“山水慢生活+閩南人文游+樂活新鄉居”的模式,讓古村落的鄉愁記憶久久留存。 良好的規劃為這片土地的興旺發展揚起了乘風破浪的船帆。經過改造,張氏家廟變身成為家風家訓館,同時也是青少年教育基地、廉政勤政教育基地,傳承張岳等人的廉隅作風。嚴謹的家風家訓教育著張氏族人繼承祖德、愛國愛家、孝敬父母、勤為職業。古色古香的龍山書院內成立了南音社,數十名學員在這里免費學習南音及各類樂器,獲獎無數,極大促進了閩南傳統文化藝術在年輕一代中的傳承,成為泉州最大的南音公益教學點。“我的愿望是把琴棋書畫都注入西頭古村落。”在張樹仁和其他鄉賢的倡議下,西頭棋院也已選好了待修繕的古厝及場地…… 為了感恩歷史,展望未來,讓人們記住鄉愁,續上文化的靈根,西頭對村里的閩粵贛邊區革命惠東黨支部舊址進行修繕,并在古厝中創設村史館,陳列歷史文物和資料。村史館內的廳堂、廚房、臥室等皆按五六十年代的風格進行布置,從各處搜集來的老物件為展館增添了真實的年代感。對西頭村而言,村史也是家族史,村史館在向后人展示史跡的同時,也激勵著西頭人重新演繹先賢勵志故事,為續寫更加輝煌的新時代篇章,接引源頭活水,增加信心和力量。 古宅小巷中,褪色的紅磚和斑駁的土墻透露著厚重的歷史感,與墻角開得正艷的三角梅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古樸而清新。像這樣的微景觀,在古厝群的巷口、轉角比比皆是,處處詩意。而未來,這里將煥發更多的、新的文藝氣息。 成片的古建筑與建筑集中的民宅周邊綠植環繞,景觀融于生活中,構成一幅古村落的新時代畫卷。除了連片的古厝群,西頭還規劃了一條東港溪濱水景觀帶,這條慢道步行景觀帶沿線多為公園與廣場,是村民休閑的好去處。特色各異的景點串聯成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鄉村景觀格局。 “希望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帶動村莊經濟,這需要后人繼續發力。”在張樹仁眼中,家鄉是一顆蒙塵的明珠,經后人不斷擦拭,一定可以重新散發萬眾矚目的光芒。 |
![]() 特色村落之石獅古浮:漁舟唱晚 紫菜飄香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