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韻味的紅磚厝與南洋風情的番仔樓風格迥異,卻又和諧共存。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古厝新宅共筑美麗村居 后桿柄村位于石獅市永寧鎮,“桿柄”閩南語音同“官聘”,因此也稱官聘村。作為一個“十戶人家九戶僑”的僑村,后桿柄有著3000多名海外鄉僑,是常住村民的兩倍多。至今,村里仍保留多幢舊時華僑回鄉所建的番仔樓,其中,最富盛名的當屬楊家大樓建筑群。 楊家大樓建筑群由菲律賓富商楊邦梭家族建于1928年,是民國時期閩南華僑建筑的典范,也是泉州地區最大的華僑建筑古民居之一。其獨特之處不僅在于龐大的規模體量,更因它融合了多種建筑風格,形成一個豐富完整的建筑體系。 楊家大樓建筑群主樓為中西合璧的番仔樓——六也亭,這座占地面積6670多平方米的洋樓設有170多個房間,設計圖紙及所用建材皆從菲律賓運送而來。六也亭因楊家六兄弟而得名,外觀華麗高雅、精致大氣。雕刻繁復的窗臺門楣、彩色玻璃鑲嵌的門窗、雕花精美的琉璃欄桿……無不透露著大樓主人往昔的富庶與輝煌。走進老宅,地道的閩南式布局令人驚嘆,宅中有大廳、小廳、偏房、后軒、后房、廂房和下落等,是標準的“七間張、十櫸頭式兩落大厝”格局。同時,六也亭旁還建有閩南風格的祖祠、傭人房、更房等,傳統韻味的紅磚厝與南洋風情的番仔樓風格迥異,卻又和諧共存。 據楊家后人楊祖業介紹,楊家人丁興旺時,曾四代同堂,有200多名嫡親族人,加上百余名傭人,共300多人。彼時,六也亭頂樓的亭子中懸掛著一口大銅鐘,到了飯點,便有人撞鐘通知族人吃飯,是名副其實的“鐘鳴鼎食”之家。如今,除百余位后人尚在國內,楊家大部分后人都旅居海外,但后桿柄村的小學、幼兒園、村道、祠堂,甚至村里的教育資金等公益事業都留下了楊家人回饋桑梓、樂善好施的事跡,至今仍為村里人津津樂道。“名卿清操除三惑,學士新詩重十聯;但得安閑消歲月,只留清白遺子孫。”如今,刻在石亭上的楊家家訓仍清晰可見,時代變遷和家族興衰也一并刻進老宅中。 在后桿柄,外形各異的番仔樓還有許多幢,一幢幢具有厚重年代感的洋樓背后是一個個令人感慨的華僑故事,為后桿柄的近代史添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依照村莊規劃,后桿柄村一方面積極修繕保護這些帶著歲月印記的老建筑,另一方面,也對整體村居環境進行分區改造。“首期安置小區已設計完成,規劃面積8畝多,拆遷了20幾幢石結構房,計劃建成8幢獨棟住宅樓及3幢公寓式住宅樓,預計年底前全部竣工。”據后桿柄村委會主任楊志成介紹,為體現古村落特色,后桿柄村就地規劃建設12處微景觀,將破舊危房改造成露天農村客廳,口袋公園等,并將村里空置的雜草地進行綠化,種植四季花卉,美化提升村居環境。 同時,村里還對裸房摸排并入戶動員,要求家家戶戶進行外立面裝飾,并對道路兩側、水池、公園、臨時搭蓋和雞棚鴨舍等臟亂差的區域進行清理轉運,讓村落呈現整齊劃一、整潔優美的觀感。如今的后桿柄村不但實現全村硬化、綠化、亮化全覆蓋,還建成三個公園、一個文化廣場和一條以廉政文化為主題的木棧道,一個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初見雛形。 |
![]() 特色村落之石獅古浮:漁舟唱晚 紫菜飄香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