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輞川鎮革命老區村峰南村,當地迎來果蔬大豐收。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東南網12月19日訊(本網記者 林杰 陳培源 林婕 實習生 林晶穎)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圍繞脫貧攻堅中心任務,講好“泉州脫貧攻堅”故事,近期,泉州市開展了“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新媒體老區、蘇區采風行活動。本次活動由泉州市委網信辦、各有關縣委宣傳部、東南網泉州站聯合主辦,各新媒體參與。 活動期間,采風組一行走進惠安、永春、德化3個縣10余個采訪點,深入革命老區、蘇區,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記錄報道當地脫貧攻堅事跡,以聽介紹、看變化的形式展現人民群眾共建全面小康、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 永春蓬壺鎮仙嶺村枇杷基地,剛長出的枇杷幼果。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干群合力 產業富村 寬敞筆直的水泥道路修到了家門口,一棟棟紅磚白墻的樓房拔地而起,三五成群的村民在綠色田野采摘新鮮果蔬……走進惠安輞川鎮革命老區村峰南村,一幅鄉村美、產業富的景象映入眼簾。 據介紹,峰南村是惠安較早建立黨組織的革命老區之一,地下黨領導人藍飛鶴、陳平山、何邦基曾在當地發動群眾,堅持地下革命斗爭,為惠安人民革命事業作出貢獻。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峰南村干部群眾團結一心,積極探索、開拓前進,如今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老區村底子薄、基礎弱,如今依托當地農業生態優勢,與當地及周邊的多個現代農業農場充分互動,培養種植大戶和發展現代農業成為帶動農戶穩糧增收的重要途徑。”峰南村黨支部書記何麗鳳說,結合政策幫扶,通過醫療教育、社會資助、住房修繕等措施進行幫扶,全村25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今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的永春蓬壺鎮仙嶺村黨支部書記蘇天恭,扎根農村一線20余年,帶領全村3000多名群眾,培育“一花一果一文化”的特色農業發展新格局,把昔日的窮山溝變成如今的“美麗鄉村”。 “仙嶺的早鐘6號枇杷香甜可口,果肉細膩,汁水充盈,有開春第一果的美譽。”在仙嶺村九九科技文化園展廳,蘇天恭介紹,當地早年引進全省農業龍頭企業聯手創辦公司,率先引種推廣“早鐘6號”枇杷基地1000畝,帶動周邊鄉鎮擴種枇杷新品種,成為村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 如今,在每年3、4月份的開春季節,漫山遍野的枇杷樹,把仙嶺這個小村莊裝飾得“銀裝素裹”,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之中。除了建設枇杷基地,仙嶺村還整合資源,立足村情,建設300畝仙嶺八桂園和30畝桂花廣場,桂花產業成為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立足特色農業、完善配套設施、打造文化生態旅游新農村。”蘇天恭說,仙嶺村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整合生成了總投資2820萬元的仙嶺村桂花文化廣場、科技文化園區、黨建文化基地、沈家大院文化書院、綜合服務場、老年活動中心、文旅服務中心等項目。 在德化水口鎮丘坂村黃金蜜柚種植基地,黃澄澄的黃金蜜柚吸引大家圍觀拍照。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合作社示范 帶動就業 活動期間,采風組走進德化水口鎮丘坂村黃金蜜柚種植基地時,恰逢當地蜜柚進入成熟期,滿山的果樹,隨處可見枝頭上掛滿了一顆顆沉甸甸、黃澄澄的黃金蜜柚。 “一棵樹可以采40斤左右,現已進入采摘階段,采摘時間可以持續3個月。”丘坂村村主任黃永泉介紹,2011年,德化縣岱仙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丘坂村流轉土地種植黃金蜜柚,2016年開始出產,當年產出鮮果40萬斤,產值達近百萬元。近兩年來,合作社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包括貧困戶共18戶,發展種植黃金蜜柚種植面積100多畝,目前全村種植規模達250多畝。 同樣地,坐落于水口鎮湖坂村的湖心島種養專業合作社也成為當地產業脫貧示范基地。合作社成立9年來,吸引社員106戶,大部分來自當地村民,基地面積達650多畝,主要種植金線蓮、鐵皮石斛、山茶油、黃花遠志、木頭香菇、竹蓀、百香果、靈芝等。工作人員黃月寶介紹,合作社大力推廣“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精準扶貧機制,有效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已輻射帶動6戶貧困戶19人發展金線蓮、竹蓀、百香果等林下種植產業,每戶可增加年收入1.5萬元。此前,共有20多名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每人每天都可以獲得100-150元不等工資報酬,現已全部脫貧。 在永春石鼓鎮浯江村桐山產業園施工現場,利用荒地開發的工地上如火如荼,工人們忙著平整場地,不久之后這里將種上葡萄、百香果、佛手瓜等果蔬。據介紹,浯江村是革命老區村,村民收入來源以種植業、務工為主,目前通過流轉土地,采取“村委會+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種植各類果蔬,已形成麻竹和果蔬兩大支柱產業。 “因地制宜,通過合作社的帶動,把原本的荒地變成老區人民致富的聚寶盆。”石鼓鎮黨委副書記、吾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許曉衿說。 惠安農場設立田間黨校,定期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圖為直播帶貨教學現場。林培山 攝 電商興農 助力增收 此次活動,主辦方還精心組織了脫貧攻堅成果暨農特產品展直播活動,東南網直播團隊通過鏡頭向廣大網友推介惠安好貨。小岞魷魚母、香水蓮花茶、火龍果花、龍眼干……現場展示展銷全縣各地的名特優產品、農業龍頭企業和文旅產品,并通過網絡直播帶貨形式與網友“見面”,讓現場的采風組人員贊不絕口。 據了解,結合脫貧攻堅主題,惠安今年來多次組織舉辦革命老區農特產品展,通過網絡電商平臺,創新線上線下多種宣傳形式,讓當地優質農產品被更多商家、市民知曉,推動品牌農產品與城鄉市場對接,不斷提升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度、美譽度。 電商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新模式,對于鄉村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今年4月份,永春吾江村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引進鄉賢創辦“鄉愁到家”電商平臺,以永春特色農產品為基礎,突出打造精品、特色品牌,并建設果蔬交易中心,培育壯大農業企業等。目前,該平臺與 20 多家合作社簽約合作,拓展銷售新渠道,有效實現增產增收。 此外,“技術扶貧”也讓采風組一行印象深刻。永春石鼓鎮吾江村的康綠隆果蔬有限公司被縣農業局確定為“雨露計劃”實訓基地,公司采取“技術扶貧”方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工作,貧困群眾可選擇在公司基地進行務工提升生產技術,也可選擇在家自行發展生產,公司派出技術員進行生產技術指導并收購農產品。在公司示范帶動下,石鼓鎮周邊村農民發展設施農業大棚30多畝,從事蔬菜種植。 “革命老區的歷史讓人感動,老區村民的新生活更讓人欣喜。看到老區村美麗干凈的環境和文明和諧的村民生活,讓大家深深感受到基層干部群眾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辛勤付出和拼搏精神。”采風組成員們紛紛贊嘆。 永春石鼓鎮吾江村結合特色農業開發文創產品。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德化享有“中國油茶之鄉”美譽,圖為正在晾曬的油茶籽。陳志明 供圖 |
![]() 特色村落之石獅古浮:漁舟唱晚 紫菜飄香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