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場領導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泉州祭十班習俗揭牌。東南網記者 薛逸群 攝 東南網9月23日訊(本網記者 薛逸群)9月23日,洛江區萬安街道巖山公園山上舉辦“泉州祭十班習俗”省級非遺項目揭牌儀式活動,區相關部門領導、祭十班文化促進會部分成員到場參加活動。 巖山公園山上鑼鼓聲聲、彩旗飄揚,到場領導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泉州祭十班習俗揭牌。 泉州祭十班習俗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郭清海介紹,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農歷八月廿八,洛陽江南岸琯頭周邊十個村莊,發生了一起倭寇入侵事件,民眾遭受殘殺,當時漢回鄉民奮起反抗,殊死搏斗,幾乎全殲這批入侵之敵,令倭寇聞風喪膽,城東無復倭患。是日罹難民眾上百,可辨者擇地入殮,余葬在琯頭曠地上,并建“十班公媽”墓廟奉奠,并定于每年八月廿八為祭祀日,起初由官祭后改為民祭,“十班公媽”已成為當地人們心目中的神圣,祭祀活動也流傳至今。460多年來,“十班公媽”墓廟的莊重祭祀典禮,從未間斷。當下,福建省政府將“泉州祭十班習俗”列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民間又成立“泉州市洛江區祭十班文化促進會”,項目賦予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傳承。 2022年1月29日省政府公布,該項目被列入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項目為更好地傳播愛國愛鄉精神,發揮祭十班習俗抗倭紀念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洛江區文體旅游局局長呂培基表示,多年來非遺“泉州祭十班習俗”傳承人在公益性活動節慶日、非遺日組織以祭十班為主題進校園、進課堂、進社區等活動;并創作了以十班抗倭為主題的現代歌曲《十班抗倭頌》和南音說唱《琯頭抗倭》;編演了十班抗倭相關的童謠、快板、朗誦、大合唱等節目;拍攝紀錄片,編著圖書;并冠名參與了區宣傳部、教育局等部門舉辦的書法、征文等活動,廣泛傳播,提升了祭十班習俗的知名度,提高了影響力,擴大了受眾面,高效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 據了解,此次舉行揭牌儀式,是為了更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 |
![]() 特色村落之石獅古浮:漁舟唱晚 紫菜飄香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