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首次登上春晚舞臺。視頻截圖 東南網1月21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 李奇)除夕夜,全家一起吃團圓飯、共同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已成為多數中國家庭跨年夜的“必備節目”。 在2023年的央視春晚上,閩南人熟悉的南音首次亮相春晚舞臺,悠揚婉轉的千年古樂,搭配明快的流行音樂,碰撞出高雅獨特的音樂藝術,流淌進電視機前的千家萬戶,送去新春的祝福。 千年雅樂融合流行樂曲 首次亮相春晚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是用閩南語演唱的一種古老音樂,發祥于福建泉州,至今已有千年歷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泉州南音"四大名譜"之一,《百鳥歸巢》演奏技法特殊,曲調婉約,借“宿鳥歸飛”的音樂意境,表達了客居他鄉的游子對故國家園無限的懷念和深深眷戀。 《百鳥歸巢》是今年春晚的第三個節目,融合了傳統南音演奏與流行音樂元素,由歌手譚維維負責流行歌曲部分演唱,廈門市南樂團、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泉州師范學院及來自臺灣的南音演員賴多俐等38人則負責南音部分表演。 為了呈現最好的舞臺效果,節目組對演員的專業、年齡、身高、形象等都有嚴格的要求,泉州、廈門兩地共37名年輕的南音演員參加此次演出。所有演員于2022年12月就赴京提前排練。 廈門市南樂團參演人員后臺合影。廈門市南樂團 供圖 新生代演員火力全開 打造視聽盛宴 當晚,演奏琵琶、洞簫、二弦、二弦、打板等南音樂器的,是5名來自廈門市南樂團的男演員。據廈門市南樂團副團長連方紅介紹,這是廈門市南樂團首次參演央視春晚,參演的皆為90后的南音新生代演員。“能夠登上總臺春晚的舞臺,大家又激動又自豪,希望有更多觀眾通過春晚的舞臺認識南音、喜歡南音。” 其余33名演員則負責四寶表演。“四寶是傳統南音打擊樂器,一般配合其它傳統樂器共同演奏。”據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副主任莊麗芬介紹,在當晚的表演中,演員們在用四寶把控節奏的同時,也加入了肢體的表演和南音吟唱,從容優雅,充分呈現南音的古典美感與韻味。 演出中,有一段唱譜的片段,選自傳統南音《百鳥歸巢》中的工乂譜,是南音專用的樂譜,將南音的獨特韻味演繹得淋漓盡致。莊麗芬介紹,南音演唱咬字皆以泉腔準,此次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演出,形式新穎、極富創意,對于南音而言是一種突破,“春晚舞臺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希望通過此次演出可以讓更多人,包括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看到南音的表演。” 時尚的流行元素、古老的工乂譜,加上南音獨有的管弦樂器搭配南音四寶,齊奏共鳴,隨著歌聲律動,配上雅致的“服化道”和舞美特效,為全國觀眾帶來一段極具藝術性的視聽盛宴。 兩岸南音演員首次在春晚的舞臺上齊奏共鳴。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 供圖 兩岸弦友同臺演奏 聚焦南音傳承 值得關注的是,在表演四寶的演員中,有一名是來自臺灣的南音演員賴多俐,這也是兩岸南音演員首次在春晚的舞臺上,共同演奏熟悉的“鄉音”。 福建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尤其是閩南地區,與臺灣同宗同源,有著相同的語言、文化和習俗。用閩南語演唱的南音,不僅是閩南地區的傳統雅樂,也是全世界閩南人的共同語言,如同一根紐帶,將大家的中國心凝聚一起,共賀中國年,共圓中國夢。正如《百鳥歸巢》所唱的“與家國天下,同心共鳴”。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這個節目,我們排練了無數次,其中,完整的彩排就有5次,排練過程雖然會比較累,但是能夠在春晚與全國觀眾見面,一切都值得了!”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青年演員黃珠菊表示,“作為一名青年的南音演員,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南音傳承下去!” 泉州師范學院南音專業研究生蔡清雅認為,通過春晚的舞臺,南音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則賦予這一千年樂種別樣的魅力。“在排練中,我們不斷加強四寶動作與表情的練習,節目組除了對動作的嚴格要求外,還需要我們有非常好的表演狀態,通過這次參加春晚的經歷,讓我的專業表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與進步。” 據了解,泉州師范學院共有14名南音專業學生參加演出,其中,10名本科生,4名研究生。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本碩南音人才培養高地,泉州師范學院于2003年首次將南音引入高校專業設置,開展南音本碩人才培養,辦學20年來,已培養了300多名本碩畢業生,分布在海內外各個教學機構,為南音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 |
![]() 特色村落之石獅古浮:漁舟唱晚 紫菜飄香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