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簪花手藝人為學生簪花。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東南網4月8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8日上午,由泉州學研究所、泉州師范學院圖書館、圖書館黨總支與華為天生會畫聯合舉辦的“刺桐印記,簪花技藝”真人圖書館活動在泉州師院圖書館舉行。活動邀請了蟳埔簪花手藝人黃瞻作為“真人圖書”,分享蟳埔簪花習俗,并現場為參加活動的師生們簪花。 據黃瞻介紹,簪花圍始于宋代,一位生活在泉州的阿拉伯人,建了一個花園,園里有許多從西域引進的奇花異木。他經常將鮮花贈送給相鄰的蟳埔女簪戴,于是漸成蟳埔女發髻簪花習俗。早期的蟳埔女從孩提起,就把頭發留長,到十一、二歲將秀發盤于腦后,系上紅頭繩,梳成圓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鮮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環,少則一、二環,多則四、五環,再以發髻為圓心,圈戴在腦后。自今年起,受明星效應影響,蟳埔簪花圍體驗日漸“火爆”,豐海路的蟳埔村開設了不少簪花圍體驗店。“我們平均盤一個頭發要5-7分鐘,男女老少都來體驗過。”黃瞻認為,保留這樣的蟳埔文化,體現的是泉州蟳埔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的文化傳承記憶。 通過現場體驗,為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非遺技藝課。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除了介紹簪花圍的歷史由來,黃瞻還進行現場要點教學和動作要領指導,分解每一個步驟,寓教于樂,為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非遺技藝課。 “很好看,比想象中的還要好看,下次有朋友來泉州,我一定會帶她來體驗。”這是來自河北的2021級化學專業學生衡賽首次體驗簪花圍,“花的顏色和大小搭配得宜,整個人看起來很有精神,真的是‘流動的花園’。” “之前在很多短視頻媒體平臺上刷到過,一直很想去體驗,沒想到這次有機會體驗下,很開心。”2021級國貿專業學生遲婷芳告訴記者,雖然頭飾有點分量,但妝扮完后,整個人也變得活力十足。 活動現場還舉辦了一場“簪花繪畫秀”。師生在體驗簪花的同時,通過平板繪畫將這一非遺傳承技藝記錄了下來,以創新、有趣的方式為廣大師生帶來非遺之美。 首次體驗簪花圍的學生興奮自拍合影。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據了解,蟳埔女習俗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申報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古城ID結合宋元文化,搭配當代年輕人更容易接受的潮流時尚,讓泉州這一古城重新點燃多元文化的浪潮。今年以來,趙麗穎、王冰冰、毛曉彤等名人相繼前往蟳埔進行簪花創拍,“簪花圍”在社交媒體上被火爆宣傳、大放異彩,蟳埔女習俗這一非遺項目再次在全國掀起熱潮。通過此次“簪花+繪畫”的真人圖書館創新活動,讓參與的師生記住泉州特色,留住非遺記憶。 泉州師院圖書館前“流動的花園”為春日的周末增添一抹春色。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
![]() 特色村落之石獅古浮:漁舟唱晚 紫菜飄香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