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裝是非常精細的工藝,許榮明(左)和兒子特別小心 東南網10月26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田米 文/圖)刨子滑動,木花飛舞……在安溪城廂鎮雅興村,只要路過許榮明家的門口,就能看到他正認真地做著木工,有時候在鋸木板,有時候在拋光木板,有時候傳出“嗒、嗒、嗒”裝架子的敲打聲,一根根粗笨的木頭,經由他巧妙的手藝,變成精美的輦轎。 輦轎制作技藝是安溪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輦轎,也有人稱為佛轎。在閩南很多地方都有神佛巡游的習俗,由年輕力壯的小伙抬著輦轎巡游鄉村。 制作輦轎是一門極其講究的手藝,也是一個漫長而又煩瑣的過程。在一頂頂轎子中,許榮明已堅守了40多年。 許榮明自己發明的雙畫線工具 為了修一頂舊轎子 他走遍周邊宮廟 許榮明今年72歲,是安溪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輦轎制作技藝傳承人,他17歲開始做木工,也曾在建筑公司上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許榮明研究輦轎制作技術,至今已有40多年,積累了很豐富的制作經驗。 1980年,村里開始恢復迎佛活動,負責人找到許榮明家,邀請他幫忙修理抬佛的轎子。當時放在倉庫里的轎子,雖然輪廓可見,但已破爛不堪,不能使用了。要修這樣老破舊的轎子,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修轎子需要繪制出一套完整詳細的圖紙,要先弄懂轎子每個部位的作用和功能,方可著手動工。好在許榮明家里有一些他爺爺留下來的修轎子的工具和古書資料,許榮明修的時候,邊參考、邊做、邊摸索。 為了重修轎子,許榮明走訪了所有周邊宮廟,只要有轎子的地方他都去,到每個地方都會詳細記錄各種轎子的圖案、功能、雕刻等。就這樣,許榮明繪制出了一套詳細的圖紙,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轎子修好了。 打這之后,周邊鄰村人聽說許榮明會修轎子,都來請他修村里的轎子,從此,許榮明的一生就跟轎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抬轎子的獅口 制作極其講究 過程漫長又煩瑣 輦轎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可分為文轎、武轎、素轎、藤轎、走山轎、四角轎、六角轎、八角轎等。 近日,海都記者來到許榮明家里,他最近剛好在制作武轎。“武轎結構比較復雜,大概分為兩大部分,上蓋、底座。”許榮明對海都記者介紹道,上蓋以皇宮建筑為基礎,下方四支龍柱為支柱,柱上用斗拱疊成,拱外一排吊桐。上有兩個蓋,稱上下蓋。上蓋四個角四尾飛龍,下蓋四個角雕四只鳳,俗稱龍鳳相隨。 蓋頂中間一個五岳山,五岳山上一個葫蘆。有的葫蘆邊還雕有火焰,聽說是太白金星在煉仙丹。上下蓋檐口雕刻梁山泊108好漢。 底座分三層,下層四個角雕己踏獅,己是一種特別兇猛的動物。中層為花鳥堵,上層為人物堵。人物堵雕有歷史名人名事,如三國演義的桃園結義、三戰呂布、長坂坡、三請諸葛等等。 座上龍柱邊圍有四個角闡,角闡欄桿上站著封神榜三十六個天兵天將,哪吒為王站正中。 座上正中間雕有龍椅,龍椅后雕有屏風,整頂佛轎雕刻均采用立雕。這樣一頂轎子至少要用三四個月才可以完工,更精致的要一兩年才可以做好。 輦轎的所有工序中沒有一顆鐵釘,全是傳統的榫卯結構,這也很考驗師傅的手上功夫。雖然制作過程漫長又煩瑣,但許榮明卻樂在其中,小小的轎子里,安放了一位手藝人40多年的匠心和巧思。 如今許榮明最歡喜的事情是,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都喜歡做輦轎,只要他們回家就會幫忙一起做,家教就是最好的傳承。 許榮明一直努力把輦轎制作技藝發揚光大,更希望全世界都來了解閩南輦轎文化。 良辰吉日,或是燈火闌珊時,輦轎就要驚艷登場。它已經不再只是一門手藝,而是一群人的心靈寄托,一代又一代人把這門手藝堅定地傳承下去,使它流芳百世。 獅頭轎腳 轎子前的木雕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 永春: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創建推廣6大養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