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蝴蝶效應

泉州市區泉秀街,一對情侶掃碼后一前一后騎走單車。共享單車的出現,引發城市生活的接連變樣
東南網3月27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建輝 黃曉蓉 攝影 黃 謹 編輯 陳世國 視覺 龔長旺)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一輛在泉州街頭等待出租的共享單車,幾次被掃碼租車、騎上馬路,也可以在兩周后引起廣東某自行車生產企業,開始為買不到零件、生產不出自行車而發愁。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闡述的蝴蝶效應,作用在共享單車身上,也引發了各種緊密的變化,小到一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大到一個產業的興衰。
2010年12月2日,石獅老人蔡茂坤歷時半個世紀的60多本賬簿曝光,其中記載,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結婚三大件:自行車、手表、時鐘。自行車作為稀缺的交通工具,在民間有記載的時間,沿海比內陸早了好多年。
2017年3月8日,泉州市民陳炳焜成為“小黃人”騎行冠軍的消息見諸報端,他8個多月里騎行近1400次。在這條消息前后約1個月的時間里,Hellobike、mobike、ofo等共享單車相繼登陸,泉州緊隨國內一二線城市進入共享單車時代。共享單車(廣義上講,“小黃人”也是一種共享單車)的出現,改變了陳炳焜的出行習慣,他拋棄過去的摩托車、電動車、公交車,又騎回了30多年前的自行車。
像陳炳焜這樣的改變,順勢改變了幾個行業的生存狀態。摩的師傅說,3公里以內的顧客少了六成左右,打算轉行送外賣。24路公交車司機萬師傅也感嘆,上班高峰期70%的老乘客流失了。泉州中山路自行車銷售行業,或面臨壓垮行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一經營者稱,電動車沖擊了30%,網購沖擊了20%,共享單車沖擊了最后的50%。
這樣的改變,進而讓醫生更忙碌起來——“騎行病”開始多發,因為座墊不能調節、騎行姿勢不對等引發膝關節疼痛的患者在增加;但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市區的酒駕數量:晚上出去喝點小酒,再也不用糾結請代駕還是打的,直接騎共享單車就行了。
這樣的改變,也帶動著新興的技術、職業與產業。為了管理共享單車亂停放,催生了“虛擬停車位”;為了應對亂象,也催生了新職業“單車獵人”;自行車生產業隨之迎來春天,甚至出現資源短缺等現象。
共享單車引發的一系列蝴蝶效應,猶如一個時代的印記,已經悄悄烙在我們的日子里,不管你在不在意,它帶來的改變還在繼續,甚至充滿了未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重回生活圈 單車改變什么

“小黃人”騎行冠軍陳炳焜,8個多月騎了近1400次,共享單車已經成為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幾天,泉州市區浦西萬達廣場、領袖天地等每一個人流密集區域,都被黃色、白色、橙色和銀白色的各類單車給搶占了。
哈羅、摩拜和ofo這三款共享單車,分別已在泉州街頭投放1.8萬輛、6000輛、1萬輛單車,“小黃人”已投放近1萬輛單車,且預計4月可全部完成一期工程共13120輛單車的投放。這樣算來,泉州街頭已聚集大約4.4萬輛單車了。這個龐大的數字,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你我的生活和工作。
上班族:
30年前騎單車上班,如今又騎回來了
陳炳焜個子不高,卻雙腿壯實,跨上自行車,虎虎生風。他每天都要騎單車,只愛“小黃人”,他家住西郊,在市區云鹿路一家石材廠上班,每天都要騎“小黃人”,在8個多月的時間里,他的騎行次數已近1400次,扣掉風雨天,日均騎行七八次,穩居榜首。親友們都開他玩笑,“打算騎壞幾輛”?
1968年出生的陳炳焜,在上世紀80年代,干的第一份工作是走街串巷賣報紙,沒車可不行,于是湊了150元,在大米才7毛錢一斤的時代,憑票在供銷社買了一輛二八自行車。“二八自行車因型號而得名,指的是輪子直徑為28英寸(約71.12厘米),很適合載貨,不僅是代步工具,也是一種榮耀,由此成為那一段歷史印記”。
后來他到磨具廠上班,原來的騎壞了,又換了一輛自行車,直到大概10年前才換成摩托車,泉州市區禁摩后,他又換乘超標電動車,如今就直接騎“小黃人”了。陳炳焜感慨,“人生是圓的,又騎回來了”。
“雖然還是自行車,但兩輛自行車已有天壤之別?!标惐j說,和二八自行車不同,“小黃人”可變速、可調坐墊,還有車燈,再也不用擔心被小偷惦記,也不用操心車胎打氣的事,這輛不喜歡還可隨意換一輛,滿街都是。
保險業務員:
同時注冊4家APP,大街小巷換著騎
保險業務員小杜家住豐澤區烏洲路,市區客戶幾乎都被前輩瓜分完,為了攢客戶,他每天都得去清源、常泰、金龍等偏郊區一帶開發挖掘客戶。
這些地方都很遠,有一次,小杜騎電動車去清源街道后茂社區拜訪客戶,回來騎到湖心街車子就沒電了,他只能推著車子滿大街找地方充電。如果一天內約的客戶較分散,他得隨車攜帶4個電池一組的電瓶,因為停在偏僻小巷,他曾丟過兩次價值350元的電瓶。
走一兩公里去客戶家是常有的事。浮橋街道延陵社區一帶,還沒有公交車可以到。小杜都是在筍江公園下車走個一兩公里過去,趕時間的話,就得花至少8塊錢打車?!耙坏┛蛻粽劜怀桑杏X心都在滴血”。
自從有了共享單車,小杜把4家單車的APP都注冊了。如今,去拜訪客戶,都是騎電動車和共享單車相結合。電動車快沒電了,他就把車停在快速充電站充電,找輛共享單車繼續走,等拜訪完客戶回來取車,電動車已經充飽了電。
小杜粗略算了一筆賬,這樣騎共享單車半個月,沒再打過車,已經省下至少五六十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三口之家:
共享單車走進生活,上學買菜飯局都需要
對家住寶洲花園小區的現代中學初二年學生小蕊來說,每天上下學最煩人的是擠公交車,“以前每天上下學就像沙丁魚罐頭一樣,在公交車里晃來晃去”。
“坐公交車到學校差不多半個小時,現在我騎自行車15分鐘搞定。”小蕊說,騎車上下學不僅節約時間,最重要的是,可放松心情,她常邊騎車邊哼歌。
小蕊所在的班級有57人,據她所知,至少有40人注冊一到兩個共享單車賬號。特別是住校生,有了共享單車以來,就常常結伴騎車去遠一點的地方吃午飯,換換口味改善生活。
小蕊的媽媽胡女士也是共享單車的粉絲,周末,她常和女兒騎車去公式埔碼頭買剛打撈上來的海鮮。騎行閑聊中,女兒特別愿意跟她分享小秘密。來回一個小時的騎行,不僅增進了母女感情,還鍛煉了身體。
小蕊說,爸爸郭先生是家里最懶的人,幾乎沒見他運動過。但爸爸擅長交際,每周都有酒局,以前他都是打車去聚餐,自從小區門口有了共享單車,近的地方,爸爸都會騎車過去。這樣幾次騎下來,爸爸也愛上了騎自行車,還會在朋友圈曬騎行公里數。
共享單車已經走進一家三口的生活圈,郭先生指出,有時候一家三口要去萬達吃飯,打車到寶洲街太堵,走路要花半個小時,而騎自行車過去就方便多了,不僅省錢,還鍛煉身體,并低碳環保。
夜生活者:
醉駕不值得,代駕不劃算,還是單車省事
王先生也對共享單車青睞有加。他記得2013年前,泉州還沒嚴查酒駕,不管喝多喝少,都是自己開車回家,“真慶幸沒出過事”。
醉駕入刑后,交警嚴查酒駕,他開始改叫代駕?!坝袝r候才喝一點酒,人清醒得很也得叫代駕,晚上11點要79元,12點要99元,次日凌晨要100元以上,太不劃算。這種時候,騎個自行車回去,不僅省錢,還能消食,回家還可洗個澡。
“夏天騎車的人會更多。”王先生說,泉州人一到夏天都喜歡在大排檔喝兩杯,大家第二天還要上班,都不會喝多,就是朋友間聚聚,騎電動車也算酒駕,騎自行車就能省不少事。
對沒車一族的楊先生來說,喝完酒騎共享單車是最優選擇。前幾天,他在西郊一大排檔喝酒到次日凌晨1點,打的要等,叫順風車擔心錢包手機被順走。一番打算下,他走了幾米,刷了一輛共享單車就上路了。路上他還碰到交警查酒駕,他特意發了個朋友圈,慶幸自己騎的是非機動車,交警不抓。
有交警人士指出,共享單車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市區的酒駕數量,“嚴查酒駕只是手段,共享單車從根本上解決市民喝酒前后的出行方式,反而更能見效”。
骨科醫生:
10名膝關節疼痛患者,有1人是騎車者
34歲的蔣先生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從家到單位也就三四公里的路程。自從有了共享單車,他幾乎天天都騎自行車,一天大概4趟次。然而,騎了3個星期,他發現上下樓梯有些不得勁,雙膝關節有些酸痛。痛了一個星期后,他去醫院咨詢醫生,一聊才知道,原來是騎自行車惹的禍。
為了取車、停車方便,蔣先生都是騎共享單車。這些單車都不能調坐墊,有時坐墊太高,腳只能蹦得直直的,導致膝關節張力太大;有時坐墊太低,膝蓋曲得很緊,導致髕骨碰撞、摩擦,出現膝關節疼痛現象。
泉州市正骨醫院運動醫學科朱勇醫生介紹,自從共享單車入泉以來,他接診的膝關節疼痛患者,每10人中就有1人因為騎車姿勢不正確而引發。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主任醫師俞海明介紹,共享單車出現后,不少市民選擇騎車上班,大多是三四十歲的工薪階層,由于平時久坐、運動少,更關鍵的是騎行姿勢不正確,容易導致髕骨關節壓力過大,才會出現膝關節疼痛的現象。
醫生建議,市民最好選擇能調坐墊高度的單車,車座高度應以人坐在座墊上,雙腳自然下垂剛好著地為宜,一來保護膝蓋,二來便于能用腳踮地隨時停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你們的春天 我們的冬天

泉州市區泉秀街一公交站點,共享單車、摩的工、出租車、公交車紛爭客源
24路公交司機萬金成,大家都很熟悉,他常做好事廣獲乘客點贊(本報“好人力量”曾多次報道),人緣好也讓他有了一大批熟客。 3月22日下午兩點,本是下午上班小高峰的時間,萬師傅開的24路公交車從泉州市區客運中心站開至寶洲街中段時,車上只有2名乘客,“往常至少得有十幾人,我估計以前的老熟客70%都流失了?!比f師傅說,共享單車的出現,對市區公交線路影響很大。據他觀察,上班族群體的流失最大,早晚上下班時間的影響最為明顯。
羅女士家住中遠名城小區,以前上下班都是坐24路等公交車去浦西萬達上班。乘公交車有時擠不上,且寶洲街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又特別堵,自從有了共享單車,她都是騎車上下班?!懊刻瞬粌H節省五六分鐘,還可省下1元錢。我常在泉秀路紅綠燈處碰到萬師傅,每次都跟他打聲招呼呢!”
面對共享單車,萬師傅感受到了寒意,羅女士感受到的卻是春風,這樣的落差,正在泉州乃至全國多個領域接連上演。
公交客流量一直下滑
共享單車是因素之一
實際上,最先感受到寒意的,要屬泉州公交社區巴士。去年7月1日,“小黃人”正式出街,同一天,泉州公交公司推出社區巴士,二者同為彌補短途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這場“近身肉搏戰”,“小黃人”勝出,社區巴士完?。浩骄?趟才能載到1名乘客。后來,泉州社區巴士改為觀光電動車塊狀運營,結果奇招見效,不僅避開了強敵“小黃人”,也打了場翻身仗。
對于眼下的共享單車混戰局面,泉州公交發展有限公司經營業務部副經理陳冬毅認為,“對常規公交的短途出行肯定有一定的沖擊,但暫時無法通過數據來體現”。
陳冬毅指出,公交車客流量近年來一直呈下滑態勢,但仍維持在年客流量1億人次以上,背后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共享單車只是其中之一。市民出行方式越來越多元化,自駕車、網約車、公交車、電動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五花八門,不再如以前那樣選擇單一了。這必然導致公交客流量下滑,在其他城市也存在類似情況。“對泉州公交來說,這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促使泉州公交要加快提升服務水平,加快線路布局并加密班次,縮短乘客候車時間,讓公交更好等,讓更多人愿意坐公交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3公里生意少了六成
摩的欲轉行送外賣
3月24日下午3點多,海都記者在客運中心站南門公交站牌后,碰到4名電動車摩的師傅正在把停在人行道上的共享單車往遠處搬。
“單車在,坐摩的人就少了,我們也是為了賺口飯吃?!闭矌煾甸_了5年摩的,常年在客運中心站一帶載客,他說自從共享單車出現,3公里以內的顧客少了六成左右。他每天早上8點出門,晚上10點回家,有時一天賺不到100元。看到身旁幾個兼職開摩的同行都不干了,他也打算轉行去送外賣。
騎三輪車拉客近15年的李大叔用“慘淡”來形容最近的生意,“除了下雨天,幾乎沒人坐三輪車了”。“自己騎,速度差不多,還省錢?!崩畲笫褰衲?2歲,他原本打算再拉客3年就退休,但按照目前的行情,可能撐不到退休了。
短途客源受到影響的,還有出租車。海都記者在泉秀街隨機采訪了十多名出租車司機,他們一致認為,“短途生意受到很大影響”。開出租車6年的蔡師傅說,市區內短途生意平均每天少了五六單。
自行車銷售行業
或被最后稻草壓垮
謝先生在市區中山路租了3間店面,賣鳳凰牌自行車,至今已有21個年頭。“在此前,中山路有上百家自行車銷售點,目前僅剩不到15家專賣門店,七八個老板在經營”。
“自行車行業的銷售量,電動車沖擊了30%,網購沖擊了20%,共享單車沖擊了剩下的50%?!敝x先生直言,目前大多數自行車門店都在虧損。他現階段嘗試轉型賣老年車和童車,勉強能維持店租,但這一購買群體數量很有限,根本賺不了錢。
“共享單車或是壓倒自行車銷售行業的最后一根稻草?!敝x先生說,過去,自行車的購買群體最多的就是中學生和想鍛煉休閑的騎行愛好者,共享單車進駐泉州后,這兩個群體大量快速流失,現在每個月能賣出3輛就不錯了,以往最鼎盛時期一個月能賣出100來輛。
他相信,不久的將來,共享電動車也會進駐泉州,到時候買自行車的人就會更少。有電動車銷售者指出,從“小黃人”到共享單車的進駐,泉州電動車行業銷售量保守估計至少縮減了20%。
謝先生無奈地說,“很多同行都在觀望,也在摸索轉型的方向,但現在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單車生產業迎春天
甚至出現資源短缺
和自行車銷售行業不同,自行車生產行業,隨著共享單車的火爆而煥發出新的生機,甚至有生產自行車零部件的上市公司因此股票漲停。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去年以來,這個古老的交通工具自從穿上“共享經濟”的外衣后面貌大改,年底爆紅的共享單車卻帶來了200萬輛/月的需求,相當于每分鐘有45輛單車進入市場。整個自行車供應鏈從節奏、模式到理念都因此進入了互聯網軌道。
然而,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業內人士介紹,實際上去年單車總產量依然是下滑趨勢,年產量在6000萬輛左右,中高端的只有4000萬輛,而從去年11月開始整個共享單車產能需求200萬輛/月,這相當于原來存量產能的50%,全行業資源一下子短缺了,尤其是去年11月正遇上自行車生產旺季,有些零部件價格漲了5%~8%,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虛擬停車位上線
城市單車獵人出街
共享單車的大舉登陸,也引發了亂停車等管理難題,由此催生了新技術——虛擬停車位、新“職業”——單車獵人。
哈羅單車率先推出“虛擬停車位”,3月1日正式在廈門上線,3月17日在福州上線。摩拜單車也攜手百度云升級打造“智能推薦停車點”,永安行也在試點“永安棧”,小鳴單車有語音導航車鎖提醒用戶進入到了停放區域。虛擬停車位要求將車停放在規定范圍內,否則將繼續計費,也關不上車鎖。
“虛擬停車位就是在共享單車APP地圖上能看得見且是政府規劃的規范停車區域?!惫_單車泉州區域負責人王仕平介紹,近期考慮在泉州也上線“虛擬停車位”,用以引導市民規范停車,并跟用戶信用評價體系掛鉤,對規范停車的市民進行積分獎勵,而非規范停車的將被扣分。同時,通過技術對違章停車進行快速糾正,鼓勵用戶對違規停進小區和車庫的行為進行監督拍照舉報,上傳到手機APP,平臺核實后獎勵信用積分。
哈羅單車鼓勵用戶舉報的做法,其實也就是挖掘和培養新“職業”——單車獵人。
據央視《新聞周刊》報道,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城市中出現了一群志愿者,被稱為“單車獵人”,他們一有時間就在小區內、胡同里、地下室、樓道里尋找并舉報違規停放的共享單車。而在最先出現共享單車的北上廣,一群拿著手機拍單車的年輕人開始頻繁出現在街頭巷尾,且這支隊伍正在迅速壯大,目的就是“普及共享單車的正確停放姿勢,向市民傳遞一種共享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