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頭村村委會也建設得十分有圍頭特色。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炮戰打出“戰地文化村” 寧靜悠遠的午后,海浪追逐著白沙,海風輕撫著面頰,站在圍頭月亮灣上的小山丘向下眺望,成片的木麻黃緊依著岸礁,在海天一色中隨風輕輕搖蕩。這是獨屬于閩南沿海的美景,過去的圍頭,這樣的美麗始終帶著點悲壯,悲壯中又洋溢著滿滿的英雄氣魄。 圍頭自唐代就得到開發,自古便是“南北洋舟船往來必泊之地”,在明朝圍剿海寇、明鄭操兵、施瑯攻明、“八二三炮戰”等不同年代,都扮演重要角色,留下許多戰地文化遺跡。最令圍頭人銘心刻骨的是1958年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炮戰”。 作為戰時最前線,圍頭設置了10個炮群、44門火炮,分為東西兩條戰線,東線以陸軍臨時作戰指揮所達屋樓為軸心,向南北延伸,西線則以海軍臨時作戰指揮所毓秀樓為中心,亦向南北延伸。兩個指揮所在作戰一開始,便被當成目標一頓轟炸,毓秀樓的門亭、圍墻、房頂被打穿了幾個洞,達屋樓更是由原來的三層樓房被打成了兩層。小小的村域落下了五萬多發炮彈,全村五分之三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遍地是廢墟殘骸。直至今日,目之所及的損毀古厝大部分皆為炮彈所炸,彈痕累累的民宅成為了“八二三炮戰”的重要見證。 值得一提的是,炮戰期間,圍頭人民自發組織支前民兵,扛彈藥、運物資、救護傷員……圍頭人的英雄底色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炮戰之后,圍頭民兵7人進京受表彰,榮立二等功的有11人,榮立三等功的有55人,受各級表揚的有144人……”圍頭村支書洪水平對這群挺身而出的英雄銘記于心。 海潮退去、硝煙亦散,浴火重生的圍頭沒有刻意抹去歷史的傷痕,而是讓后人銘記過去,珍惜和平。目前,圍頭還保留著10個防炮洞,上方建起了一個個休閑小公園,下面代表著過去,上面則是現在的生活。一幢幢被損毀的古厝成為講述圍頭近代歷史最好的書籍。 依托保護完整的防御作戰系統——四通八達的地下坑道、地面戰壕、碉堡,以及打響“八二三”炮戰第一炮、炮戰主戰場之一的安業民陣地第四號炮位,圍頭就地規劃,建起了“八二三”戰地公園,也是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戰地公園對面的烈士陵園墻上寫有“擁護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字樣。歷史的印記與未來的期望在這里碰撞。 |
![]() 特色村落之石獅古浮:漁舟唱晚 紫菜飄香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