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建有圍頭新娘主題園。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歷史鑄就“海峽第一村” 圍頭的每幢樓都有兩岸的故事。以前是關于戰爭,現在是關于愛情。 1992年,圍頭少女洪雙飛在工作交往中與臺灣小伙陳應超相戀,而其父親正是參加“八二三炮戰”、有著“炮戰小老虎"之稱的洪建財。洪建財頂著壓力支持女兒的婚事,讓“冤家”變“親家”,洪雙飛也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嫁到臺灣的圍頭新娘。目前,圍頭村共有148對兩岸夫妻,是名副其實的“兩岸通婚第一村”。 自2010年起,晉江市每兩年舉辦一屆海峽兩岸七夕返親節,嫁到對岸的“圍頭新娘”紛紛攜夫帶子回家探親,兩岸姻親聚在一起,共度浪漫時刻。村里建有圍頭新娘主題園,是海峽兩岸七夕返親節的主會場,也是村民平時休閑娛樂場所。 2018年8月5日,福建正式向金門地區供水,水源來自晉江,而入海點正是圍頭,源源不斷的淡水經海底管道輸送至金門,昔日隔海對戰,今日同飲一江水,世事變遷令人感慨。 談到圍頭未來的規劃,洪水平說:“很簡單,就是要發展!”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圍頭以實事求是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提前規劃,繪制了“一年一臺階、五年一跨越、十年初步實現宜居宜業宜游、二十年致力打造海峽名村”的鄉村振興藍圖。 在圍頭的村史館里,2007—2026年的規劃目標被貼在每層階梯上,一條長達20年的“規劃階梯”被設計成一艘船,寓意著眾人劃船,同舟共濟,一步一臺階。“發展還在路上,要更上一層,計劃到2026年,用20年打造海峽名村,這條路一步都不能走歪。”洪水平希望后人能記住圍頭從哪里來,也能知道圍頭要往哪里發展。將圍頭的故事融入鄉村旅游中,無疑是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好方法。 圍頭的老街保留了許多閩南沿海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和石頭房,閩南文化氣息清新而濃厚。與許多傳統村落僅有留守老人小孩不同的是,圍頭不僅有4300多名村民,21個姓氏,還有2000多名外來居民,海外還分布著5000多名華僑,僑臺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如果說戰地文化與僑臺文化是與歷史的印記,那么,水清沙白、風光旖旎的濱海漁村就是大自然的饋贈。 圍頭海產資源豐富,有“金魚湖”之稱。圍頭澳是天然漁港和海水養殖基地,主要養殖有石斑魚、鮑魚、海蠣、海帶等海產品,這里東臨臺灣海峽,有閩中、閩南漁場可供遠洋捕撈。2020年4月,在疫情形勢仍然嚴峻的時期,洪水平就帶領漁民們通過海上直播,助力鮑魚線上線下推廣和銷售。 1300多年來,這個半島留下了圍頭人篳路藍縷、建設家鄉的足跡,留下了圍頭人抵御外侮、復臺平臺的號角,也留下了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親緣情緣,留下了講不完、說不盡的圍頭故事。 作為昔日福建海防的最前線,今日兩岸交流的最前沿,按照“戰地文化漁村”定位,資源規劃部門已在著手開展"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工作,依托戰地、濱海、漁村、僑臺、海絲“五大文化”,圍頭在新時期“振興圍頭,二次創業”的征程上,將通過“綠色漁村、藍色海灣、白色沙灘、紅色黨建、金色產業”的“五色圍頭”規劃,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古村落涂抹多彩的晨光。 未來,圍頭將圍繞“兩岸緣、望歸角、古今渡、漁港情、古村游”五大板塊,為游客編織了一個以歷史為經、自然為緯的鄉村旅游網絡,打造全國知名的“海峽第一村“。 |
![]() 特色村落之石獅古浮:漁舟唱晚 紫菜飄香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