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蓬壺鎮仙嶺村枇杷基地,剛長出的枇杷幼果。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干群合力 產業富村 寬敞筆直的水泥道路修到了家門口,一棟棟紅磚白墻的樓房拔地而起,三五成群的村民在綠色田野采摘新鮮果蔬……走進惠安輞川鎮革命老區村峰南村,一幅鄉村美、產業富的景象映入眼簾。 據介紹,峰南村是惠安較早建立黨組織的革命老區之一,地下黨領導人藍飛鶴、陳平山、何邦基曾在當地發動群眾,堅持地下革命斗爭,為惠安人民革命事業作出貢獻。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峰南村干部群眾團結一心,積極探索、開拓前進,如今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老區村底子薄、基礎弱,如今依托當地農業生態優勢,與當地及周邊的多個現代農業農場充分互動,培養種植大戶和發展現代農業成為帶動農戶穩糧增收的重要途徑。”峰南村黨支部書記何麗鳳說,結合政策幫扶,通過醫療教育、社會資助、住房修繕等措施進行幫扶,全村25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今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的永春蓬壺鎮仙嶺村黨支部書記蘇天恭,扎根農村一線20余年,帶領全村3000多名群眾,培育“一花一果一文化”的特色農業發展新格局,把昔日的窮山溝變成如今的“美麗鄉村”。 “仙嶺的早鐘6號枇杷香甜可口,果肉細膩,汁水充盈,有開春第一果的美譽。”在仙嶺村九九科技文化園展廳,蘇天恭介紹,當地早年引進全省農業龍頭企業聯手創辦公司,率先引種推廣“早鐘6號”枇杷基地1000畝,帶動周邊鄉鎮擴種枇杷新品種,成為村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 如今,在每年3、4月份的開春季節,漫山遍野的枇杷樹,把仙嶺這個小村莊裝飾得“銀裝素裹”,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之中。除了建設枇杷基地,仙嶺村還整合資源,立足村情,建設300畝仙嶺八桂園和30畝桂花廣場,桂花產業成為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立足特色農業、完善配套設施、打造文化生態旅游新農村。”蘇天恭說,仙嶺村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整合生成了總投資2820萬元的仙嶺村桂花文化廣場、科技文化園區、黨建文化基地、沈家大院文化書院、綜合服務場、老年活動中心、文旅服務中心等項目。 |
![]() 特色村落之石獅古浮:漁舟唱晚 紫菜飄香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