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老師辭職回鄉創業 重拾漁家魚露傳統工藝
露天晾曬場,整排罐子里裝滿正在發酵中的魚露。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回鄉創館 傳承工藝 2019年,原本任教于江西科技大學的康勇坤放棄大學老師的身份回到家鄉惠安創業。盡管之前父母都不同意康勇坤放棄原有的工作回來,但他義無反顧。從小耳濡目染魚露傳統工藝的康勇坤,回到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起小岞鎮首家三角魚露文創館。 這座取名三角魚露傳統工藝文創館位于小岞鎮前峰村,該館原是小岞水產站的舊廠房,經過康勇坤細心改造而成。館內主要展示小岞當地三角魚露系列產品及其主要鹽漬、發酵等傳統工藝制作流程,全面介紹三角魚露這項調味品工藝的傳承歷史。 走訪該文創館,一股魚露味兒撲鼻而來,現場散發著濃郁的魚腥味兒。占地近700平方米的平房里,左側是12個2米深的三角鲀魚發酵池,呈“田”字結構,容量高達1000噸,還配有惠女卡通形象展示“捕魚、擔魚、鹽漬、曬制、濾汁”的魚露工藝制作流程。大門對面是露天晾曬場,整齊排列著近百個黑黝黝、蓋著防雨竹編斗笠的大缸,大缸內裝著發酵后經過初級過濾的魚露,院子從里到外都散發著古早工藝的氣息。院內,桿秤、蓑衣、斗笠、魚簍等老物件隨處可見。 “發酵、晾曬是三角魚露傳統制作工藝里必不可少的環節。”康勇坤介紹,傳統的發酵工藝,時間可達三五年,短的至少也要一年半,這也是為保證三角魚露的風味和營養成分。新鮮的三角鲀魚在經過長時間的天然鹽漬發酵后,就要轉移到露天場地進行晾曬。只有在太陽下曝曬約一個月,才能充分釋放魚露的營養。 康勇坤說:“正宗、傳統的工藝中只能用三角鲀魚進行發酵,并且必須在制作工藝得當的情況下,發酵的時間越長營養價值越高。” |
相關圖片
![]() 特色村落之石獅古浮:漁舟唱晚 紫菜飄香 |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