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交館再續“新絲路”情緣
15日,來中國北京參加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智庫專家團參訪泉州海交館。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 攝 因“海絲”名揚海外 大量文物蘊含的“海絲”文化特色、浸潤的“海絲”情緣,是海交館受到海外訪客青睞的原因所在 “請問有關于這個墓碑故事的資料和書籍嗎?”在15日的那次參訪中,仔細看完一塊1956年發現于泉州通淮門外津頭埔的墓碑后,來自伊拉克的歷史研究專家海達爾·卡西姆問。 “這是一個叫阿含抹的人為其父親艾哈瑪德所立的墓碑,其中提到了艾哈瑪德家族母親是來自刺桐城,即泉州。”林瀚詳細地為客人解釋說。 “從這些石刻我們可以知道,千百年來,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多種宗教在泉州和平共處,多元宗教、文化在這里真正實現了融合,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十分獨特的文化現象。泉州開放包容的精神,為當下世界各國的文明交流、文明互鑒、文明共存提供了非常好的啟示,值得讓更多人知道。”波黑“一帶一路”建設與促進中心主任、波黑-中國友好協會主席法魯克·博里奇十分認真地聽英文講解員曾國恒的講解,不停地拍照發問。 看到客人對館藏石刻如此感興趣,林瀚趕快讓同事找來31本之前出版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宗教石刻精品》書籍,贈送給來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智庫專家團。 “這些宗教石刻最受‘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訪客的喜愛和關注,因為他們可以從其中蘊藏的豐富歷史信息,解讀出宋元時期外國僑民在泉州經商、傳教、通婚的情況,看到他們的先人在泉州的生活痕跡。”接待了很多國外訪客的林瀚說,這些宗教石刻生動詮釋著中外文化之間的互相融合,是研究中世紀宗教史、藝術史、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資料。 林瀚告訴記者,海交館宗教石刻種類之豐、數量之多、價值之高,在全世界享有盛名,是中國收藏外來宗教(除佛教)石刻種類最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 |
相關圖片
![]() 福建: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 ![]() 福建:發揮多區疊加優勢 在建設開放型經濟體制上走前頭 | ![]() 福建:營造有利于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 ![]() 福建: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 永春: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創建推廣6大養老模式 |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