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17日訊(本網記者 施遠圻 通訊員 李亮 謝秋菊 龔翠玲)十月金秋,碩果滿盈,刺桐城“新”意盎然。 泉州,漲海聲中萬國商,民營經濟發達、產業工人隊伍龐大。在泉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上,工會力量不斷閃爍光芒。勞模、數字工匠發揮帶頭作用,投身“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行動,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科研攻關;開展助推發展新質生產力勞動和技能競賽,行業精兵在賽場上頻現“絕技”;探索以“工會+學院+企業”形式建設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基地,帶動廣大職工實現學歷和技術“雙提升”;在全省率先打造百家“六型”工匠班組,助力企業技術迭代升級……近年來,泉州工會緊扣中心大局,循“新”出發,蓄勢賦能新產業、新模式,夯實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才 根基,以“賽馬比拼”激發廣大職工投身高質量發展的熱情,推動泉州在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中走前列、作表率。 師徒傳承 匠心閃耀培育“三型”職工 從產品屬性、版型品味、顏色搭配,到工藝運用、成本把控,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高級版師劉月球引導徒弟自主思考,激發創新靈感,在公司生產競賽中榮獲第一名,成功獲得3個配色4萬雙訂單;福建省三星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員許金聰帶領5名徒弟,在超高壓電氣精密生產線技術改造及設備安裝調試中出色完成各項任務,為公司節省近27萬元的設備安裝調試費用……通過“名師帶高徒”活動,在全市“專精特新”企業、車間班組,一批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技術骨干、工匠人才正在茁壯成長。 師徒幫帶授絕活,匠心引領育人才。去年以來,全市各級工會結合深化拓展“三爭”行動和實施“勞模工匠助企行”“工助振興”專項行動,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名師帶高徒”活動為抓手,組織勞模工匠、創新能手等以老帶新、師徒結對、靶向培育,推動職工由“工”變“匠”。為推動技能人才隊伍梯次建設,培育更多的工匠型人才,泉州市總工會近日發文,命名師帶徒活動中的200名優秀職工為“泉州市好師傅”。截至目前,全市各行各業有“泉州市好師傅”1200多人。 在師帶徒組織形式上,全市各級工會立足班組、工種、崗位,依托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和工匠型班組等,組織各行業、各領域的勞模工匠、技術能手、金牌工人與一線產業工人結對子,簽訂師徒幫帶協議;在幫帶方式上,分層級、分層次結對授藝,按生產實際、技能需求,組織核心團隊領軍人才與核心成員結對、技術工人與新入職或轉崗工人結對,有針對性地開展理論、實操“傳幫帶”,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以賽賦能 讓更多職工在“新賽道”脫穎而出 9月25日,在泉州市“打造新質生產力 賦能電子信息高質量發展”半導體行業職工技能競賽賽場上,19名選手同臺競技。競賽按照《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國家職業技術技能標準,全面考察選手在集成電路測試、集成電路制造等多個領域的技能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市助推發展新質生產力勞動和技能競賽啟動以來,截至目前,各行各業已開展競賽585場。 以賽賦能、以賽促訓、以賽促產。近年來,市總工會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構建起“產、學、賽、評”一體化技能人才成長體系。推動技能競賽和職業資格等級認證掛鉤,為優秀的產業工人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開辟新通道。近年來,已舉辦近千場縣級以上各類競賽,累計帶動3000多家民營企業、10余萬名民營企業職工通過競賽提升技能水平,258人獲得各級“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金牌工人”等稱號,1246人實現崗位晉升,一大批能工巧匠脫穎而出。聚焦泉州支柱和特色產業,探索“工會+學院+企業”模式,持續加快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基地建設。四年多來,建成30家市級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基地,培訓民營企業職工33.6萬名,完成86個工種培訓鑒定工作,推動10萬人次實現技能等級晉升。此外,還有數千名產業工人通過泉州市總工會在“求學圓夢”行動中搭建的“學歷+技能”提升平臺,實現職業生涯“多級跳”。市總工會還深入貫徹落實人才“港灣計劃”和“涌泉”行動工作要求,進一步完善培訓、比賽、獎勵、晉級緊密銜接的育人機制,將技能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管理體系,鼓勵民營企業積極探索建立與職工技能等級相掛鉤的薪酬制度,從制度上落實技能人才的相關待遇。 泉州工會還廣泛組織職工參與國際國內發明展、福建省“五小”創新大賽、“金點子”評選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在第二十七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上,由泉州市總工會推薦的108項職工發明創新成果參加,其中65項斬獲多項大獎,所獲獎項數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勞模助企 助推企業“智改數轉”摁下“加速鍵” “開展AI+全員賦能活動,在提質增效上快人一步”“以流程再造、技術創新、方案優化,確保作業工藝質量”“利用安全數智化平臺,助力城市燃氣管網安全運行”“搭建云網安融合仿真實訓平臺,提升運維人員技能”……前不久開展的市總直屬基層單位勞模(工匠)助企行宣講活動中,吳韋力、王祥林、李景春、林實踐等四位深耕不同領域的勞模工匠,結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體會以及自身崗位特點、企業創新發展等,分享了他們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故事。 四位勞模工匠的實踐故事是泉州工會“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行動的縮影。為了全面助力高質量發展,泉州工會自2023年起實施“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行動,圍繞“工助振興”“智改數轉”等,創造性地組織勞模工匠“特派員”進企業開展技術幫扶、技能培訓、“師帶徒”等活動,為企業發展、鄉村振興解難題、辦實事。據統計,今年來,“勞模工匠助企行”共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514 個,幫助 3653 名職工提升技能水平。另外,泉州工會探索“匠心引領”機制,實施“匠心育人”計劃。在全省率先打造百家“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安全型、效益型、和諧型”的工匠型班組,發揮班組長領銜作用和技術骨干帶頭作用,組織開展技術攻關和創新,幫助企業解決生產技術難題。 據了解,為促進廣大職工全方位、多渠道提升技術、增長本領,助力企業發展,泉州工會建立勞模工匠創新創效聯盟機制,去年以來,在先進制造業企業打造市級以上勞模創新工作室30家、泉州工匠工作室16家。圍繞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創建跨區域、跨企業的創新工作室聯盟,采取“勞模工匠領銜制”“賽馬制”等方式,組織職工參與企業技術攻關、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等活動。今年來,培育職工創新成果項目956個。依托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平臺,為職工優秀創新項目提供信息檢索、專利申請與快速審查、維權援助等“一站式”專利技術保護服務,推動百項科研成果在車間落地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