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瓊芬 通訊員 李宏圖 文/圖)德化縣大銘鄉大力發展生姜加工產業,開發出生姜系列產品,不斷提高生姜附加值。 大銘生姜是許多德化農民賴以生存的經濟作物,先后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農業農村部“無公害農產品”和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大銘生姜生產,在省內和國內行業中都頗有名望,目前,德化全縣18個鄉鎮均有種植生姜,種植規模達2萬多畝,年產生姜5萬多噸,產值8億多元。據統計,在縣域市場,標注“大銘生姜”商標的生姜價格較國內其他小黃姜主產區價格高出近30%。 近年來,德化縣大銘鄉從發展生姜二產、三產入手,引進生姜加工企業,開發推出生姜系列產品,同時全力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打造生姜文化科普館、生姜觀光園,建設生姜觀光工廠、主題休閑農場等,致力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大銘生姜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式”良性循環,讓大銘生姜成為農民的“致富姜”。 科技引領,產業規模再擴大 位于德化縣西部的大銘鄉生態優美,森林覆蓋率高達79.6%。大銘鄉盛產生姜,2022年,成功創建了福建省首個生姜“省級農業產業強鎮”。 夏日傍晚,暑氣漸消,德化縣大銘鄉生姜種植戶蘇義炬扛著鋤頭出門了。眼下正值姜苗生長的關鍵時節,他和老伴每日都要到地里管理姜苗,以期數月后能夠有個好收成。 大銘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型鄉鎮,種植生姜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產出的生姜具有肉質肥厚、絲少肉細、辣濃味美等特性?!度菔兄尽酚涊d:“明朝時期就已栽培。上世紀50年代后,品種主要是本地竹姜、黃皮姜等。” “我一輩子在田里打滾,和老伴種植生姜已有20多年,種植面積維持在五六畝,平均算下來,一個人一年的收入基本在3萬元以上?!碧K義炬告訴記者,當地留在農村的村民大多靠種植生姜維持生計。 生姜作為德化縣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雖然農民普遍有種植積極性,但受地形、小農經濟、姜瘟、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種植規模普遍較小,產量并不穩定。如何擴大生產,穩定收益,成為德化各個生姜種植鄉鎮需要解決的難題。 “近年來,大銘鄉推動實施‘四個一’生姜產業發展行動計劃,通過與周邊鄉鎮共建一個生姜產業發展聯盟、一個生姜產業發展研究院,共同打造一家龍頭企業,共同培育一個生姜品牌,不斷推動生姜產業發展壯大,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大銘鄉黨委書記李光華介紹。 大銘鄉通過政策引導,鼓勵農戶種植生姜,同時流轉、開墾荒地1000畝,并配套軌道等基礎設施,擴大種植規模,穩定生姜產量。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成立生姜研究院,柔性引進5名博士生導師并組成項目攻堅團隊,實施生姜種植技術攻關。推動“大銘生姜”先后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等,并注冊“戀姜山”商標,打造自主品牌。 在規模擴大、品質提升、品牌加持下,大銘生姜產業不斷壯大。2023年,大銘鄉生姜種植面積3893畝,年產生姜11328噸,產值達16086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