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鎮》是景德鎮陶溪川出品的一部原創音樂劇,在新落成的陶溪川大劇院進行了首演,講述了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故事。 陶溪川大劇院 “上鎮”是一個很有時空感的詞,說得是過去人們到景德鎮去“討生活”的這個過程稱之為“上鎮”。這是景德鎮工匠社會的一個傳統。但我們發現,這個傳統在今天的景德鎮具有鮮明的“現實照影”。過去的“討生活”和現在的“追夢”都是不同時期的同一種人生態度。這部音樂劇之所以重提“上鎮”,是因為每代人在時代洪流之下,面對艱難險阻、困境與苦難所激發出不屈的逐夢意志都得值得傳承。這也正是《上鎮》在思想層面上所鞭策的另一種“精神返鄉”。 我們不妨把這種“精神”再具體化,這里,我稱之為“上鎮精神”,即指以陶溪川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奮斗者在景德鎮逐夢的拼搏精神。 音樂劇《上鎮》劇照 (圖/鄧紹鵬) 該劇出品人劉子力說,音樂劇《上鎮》講得是一個關于“傳承”的故事,激勵新一代景德鎮追夢者要“活下去”“留下來”。作品通過兩個時空來敘述,主線時間起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們可以理解人物劇情安置在這個特定的時空里是為了有更多的敘述空間。而“上鎮精神”的源頭不止于那個年代的景德鎮。“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格局早在宋代就已經顯露鋒芒,明清時期就已經步入巔峰。瓷業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移民”,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景德鎮“討生活”,這種進程中形成了都昌幫、徽幫及其他幫在景德鎮打拼的局面(正如劇中的女主角來自“青花”就來自于都昌)。新世紀之后,“景漂”形象地詮釋了新一代群體在景德鎮“討生活”的群體風貌。所謂的“上鎮”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追夢人”留下的“精神遺產”,由他們完成了跨越時空的交接,最終沉淀出“上鎮精神”的價值底色:活下去,留下來。 意料之中有期待,意料之外有驚喜。看完音樂劇《上鎮》后兩種感受重疊融合一體。有別于其他戲劇形式,音樂劇《上鎮》融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等生動而“年輕化”的藝術語言,準確地把握了當代大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審美習慣,既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具備深厚的歷史感。這與當前景德鎮,尤其是陶溪川所倡導的青春向上的追夢氛圍是吻合的。舞臺所呈現的熱烈、奔放、活潑特質正是年輕一代“景漂”在景德鎮的追夢寫照。 音樂劇《上鎮》劇照 (圖/鄧紹鵬) 《上鎮》是將音樂劇這種舶來品進行本土化建構,在現代性的結構中注入景德鎮元素的靈魂,這也使得該劇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從而也勾勒了出“上鎮精神”當代價值。 該劇在首尾導入了景德鎮陶溪川元素,我想不僅僅是基于該劇出品單位是陶文旅的緣故,陶溪川之于景德鎮的存在,代表的是“創新中的景德鎮”的城市形象,是該劇在講述傳承故事一種主動選擇。對于景德鎮人而言,陶溪川是景德鎮的一張名片,這里曾經被叫做宇宙瓷廠,是計劃經濟時代成立的十家國營瓷廠之一。經過了華麗的轉身,現在的陶溪川奔赴在中國市場消費升級的浪潮之下,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在這里“上鎮”,繪制陶瓷產業創新與傳承的拼圖,陶溪川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青春地、生活地、創業地、夢想地。 音樂劇《上鎮》劇照 (圖/鄧紹鵬) 當前,景德鎮正在打造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這是國務院批復的首個文化旅游類試驗區。未來將著力推進陶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和陶瓷文化遺產保護,創建國家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區,推進陶瓷文化交流傳播。陶溪川也好,景德鎮也好,他們所肩負的使命更需要這一代人傳承祖輩“討生活”時候的那股熱血,那是一種不屈的生活意志,是新時代景德鎮“上鎮精神”返鄉。 因此,貫穿于千年瓷都的“上鎮精神”依然煥發著它的時代特色。它所積淀出的價值取向和基因圖譜,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厚植于它的文化底蘊。而新時期來到景德鎮的追夢者,又為“上鎮精神”賦予了獨特而鮮明的標簽。(曾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