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共享繁榮發展機遇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何立峰  海上絲綢之路源遠流長,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朝,延續至今,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之一。千百年來,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連接東西方的交通要道,也是沿線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國家進行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拓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友好關系,譜寫了千古傳誦的友好篇章。 進入21世紀,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正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日益通暢繁忙,沿線各國聯系也日益緊密。2013年10月,在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演講時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沿線國家特別是東盟有關國家的積極響應。李克強總理參加2013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時強調,鋪就面向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造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 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有利于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的協調、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符合中國和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了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的追求,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年多來,我們積極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溝通磋商,推動務實合作,形成了群策群力、共同推進的良好態勢,收獲了一批早期成果。各地方也積極行動,發揮優勢、主動作為,加強與沿線有關國家的溝通磋商,努力搭建新的合作平臺,在各領域推出了一批重點合作項目。例如福建,在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下,正在積極籌建中國—東盟海洋學院;在泉州舉辦了首屆“中國阿拉伯城市論壇”,在巴西舉辦“絲路帆遠—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圖片展”等活動。 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我們將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突出親、誠、惠、容的方針,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打造成為沿線國家和諧共處的和平之路、穩定暢通的安全之路、情感相依的友誼之路、互利共贏的合作之路、持續繁榮的發展之路。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重點暢通由中國沿海港口經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以及由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等方向的運輸大通道。共同建設一批海上樞紐港口,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產業、能源資源、貿易投資等多領域合作,不斷豐富合作的內容。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將重點加強與沿線各國在以下幾方面的合作: 一是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我們將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和通信干線網絡三個方面加強合作。我們將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地區交通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優先打通缺失的路段,暢通瓶頸路段,提升道路通達水平,共同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我們將共同謀求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推進跨境的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將積極開展西南跨境電力通道和中俄輸電通道的建設,大湄公河次區域電力聯網步伐等區域電網升級改造合作。我們還將共同推進跨境光纜等通信干線網絡建設,加快推進中緬、中老等國際光纜建設,啟動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提高國際通訊互聯互通水平,打造信息絲綢之路。 二是提升經貿合作水平。在鞏固傳統貿易的基礎上,我們將與沿線各國共同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在機械設備、機電產品、高科技產品、能源資源產品、農產品等方面,與沿線各國開展投資和貿易領域的廣泛合作,充分發揮各國的合作潛力,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創新貿易方式,不斷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深化與沿線國家海關、標準檢驗檢疫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和政策交流,改善邊境口岸通關設施條件。 三是拓展產業投資的合作。沿線大多數國家和我國同屬于發展中國家,同屬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產業互補性強、市場潛力大,未來相互之間產業合作投資的空間十分廣闊。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將順應沿線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繼續鼓勵和引導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興業,合作建設產業園區,設立研發中心,提升產業層次,增加當地就業,壯大企業的實力。 四是深化能源資源合作。我們將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不斷完善能源合作機制,建立穩定的供求關系,深化能源生產、運輸、加工等多環節的合作。同時,加強能效和新能源開發等領域的合作,提升能源、資源深加工能力,拓展合作的領域和空間。 五是拓寬金融合作領域。進一步發揮好中國—東盟銀聯體等的作用,運用多種方式深化金融合作,積極推動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將致力于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雙多邊經貿領域的投資合作,主要投資于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金融合作等領域。同時還將繼續擴大雙邊本幣互換的規模和范圍,以及跨境貿易本幣的結算試點,降低區域內貿易和投資的匯率風險、結算成本。 六是密切人文交流合作。我們將堅持弘揚和傳承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的精神,為深化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在教育領域,要不斷增加向沿線國家提供政府獎學金的名額,資助沿線國家有關人員到中國來研修培訓。在文化領域,要積極推動與沿線國家互辦多種形式的文化年、藝術節等活動,引導和動員民間力量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在旅游領域,要加強與沿線國家旅游宣傳推廣合作,擴大旅游投資合作,與沿線國家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同時,還將進一步深化衛生、扶貧等各領域的合作。 七是加強生態環境的合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沿線國家面臨的共同課題。我們將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與沿線各國建立健全有效的對話機制和聯動機制,規劃實施一批各方共同參與的重大項目,統籌推進區域內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八是積極推進海上合作。目前我國與東南亞、南亞國家已經建立了30多個海上合作相關機制,開展了一批海上合作項目。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擴大并用好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深化農業漁業、互聯互通、海洋環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災減災等領域的合作。積極推進以海水養殖、遠洋漁業加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藥業、海洋工程技術、環保產業和海上旅游等領域為重點,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經濟示范區、海洋科技合作點、境外經貿合作區和海洋人才培訓基地等。 中國有一句古話,“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項宏大系統工程,是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需要沿線各國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群策群力,從大局和長遠利益出發,求同存異,相向而行,共同譜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篇章,共創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美好新未來。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基礎比較好,對外交往歷史悠久,是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支點。包括泉州在內,福建也將積極發揮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龍頭引領作用,強化與港澳臺的合作,加強泉州、福州、廈門等海上合作支點的建設,盡快把福建建設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