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樣” 來自阿曼蘇丹國的法齊婭·法爾西是這次參觀嘉賓中最“幸福”的。一副地道的阿拉伯人裝束,讓她在隊伍中十分顯眼,笑容甜美的她無論到哪個參觀點都顯示出了濃厚的興趣。 在九日山,當從24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隊留下的紀念石碑上看到“OMAN”的字樣時,法齊婭·法爾西喜出望外,興奮得像個孩子般跳躍起來。她告訴記者,當時考察隊乘坐的考察船就是阿曼國王捐贈的,時隔24年,能再看到自己家鄉人在這里留下的印跡,她無比激動和自豪。 “來到這里,我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樣?!弊尫R婭·法爾西這樣深有感慨的地方,正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的伊斯蘭文化陳列館。在這里,不少刻有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蘭圖案的墓碑被完好地保存至今,留下珍貴的歷史遺存。法齊婭·法爾西不時輕撫著石碑,滔滔不絕地將碑文念了出來。同為阿拉伯人的埃及前駐華大使穆罕默德·賈拉爾不禁感嘆,“是緣分把我們聚在了這里!” “泉州永遠看不夠” 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教授白蒂操著一口流利的中文,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她此行最期待的地方。 致力于16-18世紀中日航海史與中日同歐洲交往史研究的白蒂,15年前為做研究便來到過泉州,當時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她雖每年都會來一次中國,但回到泉州的愿望卻一直難以實現。這次故地重游讓白蒂倍感親切,徜徉在嶄新的博物館里,她意猶未盡,“泉州永遠看不夠,以后有機會一定還要再來。” 采訪中,外賓們紛紛稱贊泉州清新的自然環境、美麗的城市圖景和豐富的傳統文化,更為熱情的泉州人民豎起了大拇指。許多外賓表示,泉州是一座十分適合旅游的城市,有機會一定要帶著家人朋友再來走街串巷,探尋“海絲”遺跡。 □本報記者 陳林森 陳小陽 文/圖 |
相關新聞
- 2015-02-13在互利共贏中深化合作 圓桌會議嘉賓發言摘登
- 2015-02-13專家學者持續熱議“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 2015-02-13構建共生共榮新“海絲” 泉州有與眾不同的宗教遺跡
- 2015-02-14劉奇葆:泉州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發站
- 2015-02-14暢游海絲城 感受古城韻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