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cosplay秀到全國藝術特長生節目匯演,再到惠女阿芳少兒舞臺劇和童星才藝表演,昨日的市區西街大麥倉從早到晚演出滿滿。青少年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為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獻上了祝福。圖為全國藝術特長生節目匯演中的印度舞表演。 (戴涵琦 攝) 泉州:釋放文都新的生命力 過去一周,相隔萬里的亞歐文化之都經歷了兩個歷史瞬間: 比利時蒙斯、法國馬賽、德國魯爾,中國泉州、中國寧波,韓國光州、清州,以及日本橫濱……8座“亞歐文化之都”城市的代表,歡聚泉州,第一次并肩而立。 同一個夜晚,歐亞城際交流裝置首次開啟。泉州與德國柏林微笑地打了照面,3D大罐秀與第三屆歐洲《紅樓夢》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現場在同一個畫面里呈現,直擊人心。 這場相聚的名字叫做“魅力文都”。在比利時大使館參贊那燁飛看來,文都的魅力不僅在于展示文化的多樣,也讓我們在社會、城市、經濟、區域領域擁抱變化。 作為這場聚會的促成者和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已經在文都改變城市的進程中先行一步 ,呈現其在城市格局、文化業態、百姓生活方面生生不息的影響力。 未來,泉州渴望,借助文都的云梯,泉州能以發起人的身份,提議跨洲界的“文化之都”城市聯盟,亮出加強交往合作的4項建議,讓魅力文都穿越時空、民族與國度,從一城一域,邁向國際合作,成為美譽全球的文化盛事。 □本報記者 鄭意凡 林綠波  群眾文化藝術展演專場中精彩的舞蹈表演(陳小陽 攝) 城市新思考 探索歐亞文都交流機制 “起初,社區居民很不自信,不敢提任何意見,隨著宣傳的深入,他們開始踴躍配合。”在査林·科希娓娓講述中,比利時蒙斯市建設“歐洲文化之都”的歷程,生動如在眼前。這座人口僅10萬的小城,通過“眾籌”市民的智慧與創意來建設“文都”,徹底抹去經濟落后的“過期”形象,換上“文化之城”的嶄新名片。 這一幕,發生在11月9日。風靡全球的演講品牌TED首次走進泉州,在源和1916產業園的越界空間,12位亞歐文都城市代表與海內外文創界大咖,一起探討“新時期國際人文交流中的文都作用”。 俊采星馳,議論風生。所有關于“文都”建設的“驗方”、難題、暢想,不吝分享: 在歐洲,德國魯爾區在工業遺產區大量引入文化創意業,讓廢舊的煤炭與鋼鐵之都,變身悠閑的創意工業文化之城;法國馬賽以旅游業為突破口,極大改善文化公共設施,讓古老的海港城市,重新成為地中海文化的觀光勝地……經營數十年的“歐洲文化之都”品牌,已成為點石成金的手指。它往往帶給舉辦城市10年以上高速發展期,投入與產出比達到驚人的1∶6,讓城市脫胎換骨,甚至起死回生。 “東亞文化之都”也不乏創舉:泉州“古城—古港—新區—全域”四軸聯動,催生規模空前的文化轉型工程,開啟“文都”外交,并以“文都+海絲”的疊加模式,與世界對話;日本橫濱注重創造力的文化延伸,提出“創新能力 創造橫濱”;韓國光州以亞洲文化殿堂建設為核心,構建亞洲文化中心城市的核心地標,清州從三國共通的文化出發,舉辦“筷子文化節”等一系列活動。 來自歐洲文都的代表們坦言,東亞文都更注重文化保護與繼承,歐洲則偏重文化革新和現代藝術。在未來的交流互鑒中,二者或許能找到更好的平衡點。 全程參與的市政協副主席李冀平感慨,這樣的對話帶來多重意義:亞歐文化之都取長補短、互學共鑒,從跨文化交流中探尋共同的文化價值,有利于形成亞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一帶一路”的倡議,得到沿線文都城市積極回應,有利于推進經濟與文化互動,增強沿線文都城市的文化影響力;泉州作為首個東亞文化之都和牽頭城市,未來有望發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作用,繼續引領、助推亞歐文化之都城市群深層次交流與合作。 不僅有思想的碰撞、精神的盛宴,更有視覺的直觀沖擊。在西街大麥倉,這一側,通過豐富的視聽元素,“文化之都 國際魅力”主題展覽,立體呈現6座亞歐文化之都的文化亮點,令人如同身臨其境;另一側,西街規劃展如一面鏡子,映出不斷生長的文都泉州。 為了讓文都間的交流互動永不落幕, 泉州還向參與此次藝術節的亞歐文都城市發出倡議,希望共同建立跨洲界的“文化之都”城市聯盟,并提出加強互訪和文化交流、建立城際交流機制、促進民間交往與民心相通,加強城市間相互宣傳推介與經貿合作等4項建議。 可以說,從最初的影響東亞,到如今的面向世界,泉州文都實踐已走向了“升級版”。城市文化外交從東亞的圈子跳出,漸漸有輻射全球的意味。未來,一份嶄新的《“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建設發展規劃(2015—2020年)》為橫跨亞洲城市文化外交,寫下注腳:泉州將爭取在泉永久設立“亞歐文化之都論壇”;推動“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成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此外,還將爭取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等聯合國有關機構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建立東盟北京委員會官員和“海絲”沿線國家駐華使領館官員到泉州考察訪問的常態化機制。  市區西街大麥倉的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里,市民撥動十二生肖木偶頭的機關,木偶頭隨之活動起來。 (陳起拓 攝) 文化新成長 在國際練兵中動態傳承 時隔15年,泉州再度舉辦國際木偶節。10個國家和地區的26個劇團漂洋過海,參加史上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木偶家族聚會”。 傳統布袋戲、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川北大木偶、皮影戲輪番上演,同城較藝。 看過晉江掌中木偶劇團表演的新劇《龍山情緣》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木偶聯會秘書長雅克斯·特魯多馬上找到導演當面致敬,希望將這部劇翻譯成外語,帶到更多國際木偶節上巡展,讓全世界都知道泉州的木偶藝術。 這一幕,僅僅是亞洲藝術節期間國際交流的一個片段。這些天,從切磋比拼、熱情鼓勵、誠懇批評到深入探討,泉州文化界收獲了太多驚喜。 “帶來的是一個國家的自豪,帶回的是整個世界的精彩。”亞洲藝術節期間,市井十洲人涌入泉州,各國藝術驚艷全城。“佛自故鄉來”尼泊爾唐卡藝術展、亞洲微電影展映,還有蒙古的馬頭琴,越南的竹樂,菲律賓的竹竿舞、韓國的巫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團各擅勝場,不用翻完名單,你就能想象出這一季“文都”的華麗與精彩。超百萬人次的觀眾數量,也創下了歷史紀錄。 看了世界看泉州。如果說亞洲藝術節,為木偶這樣一類“熱鬧”的藝術,提供了“華山論劍”的機遇。當聚光燈投向更多角落,人們才驚訝地發現,原以為日趨小眾的部分泉州傳統文化,在天南海北,竟然有這么多的“粉絲”。 11月2日,第十一屆中國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在永春拉開帷幕,新劇《鳳求凰》轟動全場。洞簫悠悠,南琶如訴,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被演繹得清新又不失古樸。這是泉州南音第一個有完整劇情的力作。千年雅樂探索新路,力求被更多當代人認可,延續古老的藝術生命。 不只是南音,在持續不斷的“文都”活動中,一眾泉州文化正走在“去博物館化”的求新路上,實現參差多態,動態傳承: 永春白鶴拳搭上“全面健身”的風潮,武館遍地開花,日前舉行的世界白鶴拳大會,吸引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338位拳師。 德化點燃千年窯火,一場柴燒陶瓷藝術交流展聚集200多名中外陶藝家,共賞最古老的陶瓷技藝鍛造的當代精品。 而持續半個月的泉州第32屆戲劇會演中,5個劇種的9個劇目,全部是新創。 當代藝術的亮相則更為石破天驚。仿佛一場古今共舞的“行為藝術”,安溪千年古文廟里,搬進了福建迄今最大規模的藝術展——“氣韻生動”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海絲藝術公園開闊的草坪上,由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總策展的“力的共生——當代藝術裝置展”,靜靜矗立,流動著當代藝術的韻律感與力量感。 從“東亞文化之都”到亞洲藝術節,短短兩年間擔綱兩大高端國際文化品牌,也讓泉州文藝界精銳盡出。從省市直屬的文化機構,到縣域特色文化資源,再到高校文化團體、群眾文化組織,泉州全市合力、全域調度,最大限度地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在與國內外一流文化機構的合作中,他們不斷得到磨煉,迅速成長為一支支精兵勁旅。 兩度“大練兵”賦予的底氣,讓泉州提出了更高的目標:一方面,建設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爭當全國范圍內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領頭羊”;另一方面,繼續以“海絲”、“文都”、宗教、宗親等為紐帶,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為此,泉州將設立傳統文化發展基金,實施交流展示、研究出版、藝術創作、整體保護、普及和合理利用六大文化工程。 產業新思維 古城復興點金多維業態 “我推薦大家去看一看領SHOW天地、源和1916,這兩個老廠房改造的文創園區,給泉州古城帶來了巨大的生機和能量。”在亞洲文化論壇上,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書磊也當起古城推介者。 對于源和1916里的各種文創館來說,亞洲藝術節是全新的“文化趕集”。國學會館辦講堂,生活美學館辦創意陶瓷展,拙玉館辦玉友交流會,古玩城辦古玩市集……他們與舊面粉廠改造成的“大麥倉”一起,獨攬“魅力文都”古城板塊絕大多數活動,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文化高地。 周邊的商家,直觀地嘗到了變化帶來的甜頭。園區之中,對于去年新落成的“眾山小”客棧,“推開門就與泉州文化撞了個滿懷”成為最好的推介廣告。園區之外,小賣部、餐館“每到文化活動舉辦期間,店里生意都比平時好上幾倍”。 在更深層面,“文都”點金棒,帶來古城業態的更新:古厝和舊廠房轉身為文創園區,冷落許久的古老戲臺重煥光彩,深藏于街巷的酒館、茶室人氣漸旺,民宿客棧更是從2014年以前的四五家,一口氣增加到20家,不少還謀劃再開新店。一批年輕人帶著古城情結開始了創業。以西街的“美好生活”創業團隊為例,借著文都活動,他們開了小酒館、客棧、書屋、手工坊、公益圖書館、茶舍、沙茶面、咖啡館等一連串商鋪。 嗅到商機,民營資本大舉進軍新業態。以源和1916產業園為中心點,全長800米的新門街,將投入7億元,打造成旅游文化休閑街區。首期330間店鋪中,已有180多間文創店鋪簽訂入駐協議。未來,這里將崛起古城文化復興的新地標,各種體驗館、老字號、伴手禮、名小吃將遍布街巷,船弄、碼頭、水街、蕃坊讓筍浯溪水系再現宋元風情。在更大范圍內,隨著古城復興計劃的深入推進,西街東片的歷史文化街區,將逐步打造“中國傳統城市生活體驗區”,成為泉州的“城市會客廳”和市民的文化、精神家園。西片區則建設泉州當代藝術館,崛起泉州當代藝術展示中心。 正如李書磊點評的那樣,泉州正“竭盡全力在做一場文化保護的實驗”,一方面,努力發揚傳統推動古城復興,“強力遏制各方利益沖動,避免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區開發房地產”,“努力解決因產權復雜帶來的維修滯后、房屋衰敗問題和技術性問題”,另一方面,也通過業態更新來吸引年輕創客。 被吸引的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泉商,在第三屆“文化的力量”論壇上,主導論壇之一的世界華商聯合促進會會長許榮茂聯動了一批民間組織和閩浙、港澳臺僑企業家精英一道回鄉:“在全球經濟處于金融危機后深度調整的當下,如果想保持經濟增長換擋而不落后,文化的巨大空間正是消費經濟的釋放所在。” 如今,泉州的文化產值已高居全省首位,未來五年,文化產業倍增計劃將是《文都五年規劃》中極有分量的一部分。泉州力爭用5年的時間,借助文都之力,吸引創客、扶持龍頭,引導企業到亞洲投資“中國文化商品城”,使文化產業增加值再翻一番。 生活新思潮 市民暢享全域文化生活 盡管去過許多城市,泉州仍讓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感慨,這是一個令人感受“萬古千秋”的城市。他為看到老君巖而“驚喜”,在海交館“思緒萬萬千”,因泉州戲曲而“發思古幽情”。 同樣,盡管在“文化苦旅”中走遍歐亞山水,余秋雨仍驚嘆:“泉州是一座藝術的碼頭,思想的碼頭!” “他們來到泉州,看到了更多的泉州!”正如“魅力文都”多項國際活動的策劃者、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秘書長鄒銘峻所言,因“文都”而來的國際友人、政商名流、文化名家,仿佛一面面鏡子,讓泉州人從更多視角領略“咱厝”之美,也讓泉州市民油然增加對城市文化的自信、自覺與自豪。 對市民來說,“文都”更大意義,在于潛移默化地改變了生活。 高端藝術送到家門口。與幾年前只能從電視、網絡中“望梅止渴”相比,如今足不出泉州,就有機會欣賞到世界級的文化。以此次木偶節為例,58場演出的35個場地中,只有10個是專業劇場,其他的7所學校和19個戶外廣場,十足地接地氣。在“全域聯動”的理念下,25個縣域特色延伸項目被納入亞洲藝術節活動總體框架。即便偏遠的山區,也能觸摸到“文都”的熱度。國際南音大會唱、世界白鶴拳大會,讓小城永春一下子涌入海內外上千弦友和武林高手;最古老的柴燒陶瓷作品展,與最前沿的陶瓷電商峰會,一同相聚德化;而藤鐵業發達的安溪,則一面包攬首屆中國家居工藝文化博覽會,一面將海內外藝術大師經月創作的15件雕塑精品,永久留在了過溪綠色長廊。 不光是大場合里的驚鴻一現,這種文化的供給尤顯細水長流。僅去年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全市就舉辦了2萬多場群眾文化活動,今年也有853場省市劇團的公益性演出,2萬多場“電影下鄉”,讓市民天天過節。 文化生活納入日常計劃,文化消費列入生活賬單。如今,泉州人的夜生活里,除了聚餐、打牌、喝酒、唱歌,聽一場演奏會,看一部電影,成了再平常不過的事。而在亞洲藝術節期間,這一變化尤其明顯:立冬過后,南國之夜秋風蕭瑟,但源和1916街區的廣場舞臺,每晚都在上演熱火朝天的追星“千人行”;朋友圈也成了一張生動的“亞藝地圖”,有的邀約“誰想一起去”,有的圖文并茂地曬出“過節”的畫面與心情。 文化心態輕盈自在,市民參與樂在其中。動漫嘉年華、大學生網絡藝術節、群眾文藝展演、快閃市集、閩南語童謠大賽、漢服親子秀……在這些場合里,群眾既是演員,又是觀眾,許多家庭更是扶老攜幼齊上陣。不少“高大上”的活動,也設置了現場互動環節,讓市民零距離接觸藝術。比如,亞洲最大罐體3D燈光秀中,只要小屏幕上涂鴉,就可以通過熱傳感技術,“秀”在大罐上,想一試的市民排成長隊,“玩得停不下來”。而在街頭,報道亞藝節的報紙銷量倍增,為了看一份節目預告,一位老人家連跑了幾個報刊亭。 也許,正是敏銳把握到了市民心態的這種變化,在豐澤的城東新區,中駿世界城主動接過“魅力文都”活動的部分重頭戲——“別看這是城市新區,她才不是文化的沙漠!”有國際藝術美食節,來自比利時、西班牙、法國、日本、韓國的明星大廚每人一天,輪番掌勺;有國際設計影像節,展映歐盟電影節、亞歐文都城市藝術“雙年展”等精品之作;更有來自比利時和日本的專業當代舞者、音樂DJ,與泉州廣場舞團隊互學互動,嗨翻全場。在東海新區,打樁機、運沙車開進了市民廣場,備受關注的公共文化中心項目啟動建設,未來,泉州科技與規劃館、泉州東海工人文化宮、泉州圖書館、泉州大劇院將如同盛開的“四片花瓣”,托起“亞洲多元文化發展中心”。另一側,泉州臺商投資區百崎湖畔,由中央美院設計,一個規模萬畝、世界水準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拔地而起,新建成的亞洲園已開園迎賓,備受贊譽。 如今,一種全新的城市文化空間、全域的文化生活正在被無數市民期待。根據文都規劃,古城將開辟“中國傳統城市生活體驗區”,古港將呈現“后渚港轉型文化旅游區”,新區將打造“亞洲多元文化發展中心”,進而鋪開“一幅圖”(全市文化設施地圖)、 “一張網”(文化資源數字化服務)、“一串項目”(縣縣都有核心文化項目)的版圖,凝聚成魅力文都新的文化磁場。 共建“文都”城市聯盟泉州倡議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舉辦期間,在泉州牽頭下,包括比利時蒙斯市,法國馬賽市,德國魯爾區,中國泉州市、寧波市,韓國光州市、清州市及日本橫濱市在內的8座亞歐文化之都城市首度聚首,共同分享了文化之都建設中的經驗與思考,表達了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同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望。在“魅力文都”啟動儀式上,泉州市市長康濤向亞歐文都城市發出倡議,共同建立“文化之都”城市聯盟。 (一)加強城市間互訪與文化交流,致力于在更廣泛領域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推介等項目合作。 (二)建立交流機制,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文化之都”城市聯盟代表會議,增進國家間、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 (三)積極創造條件,在時機成熟時開展“文化之都”城市聯盟教育工作者、學者、藝術家、新聞媒體記者與民眾的互訪交流,落實以青少年群體為主要參與對象的“文化之都”城市聯盟文化交流項目,促進民間交往與民心相通。 (四)在力所能及條件下,積極支持和配合聯盟內其他城市在當地舉辦城市宣傳、旅游推介、招商引資等活動;同時,在網絡推廣活動中,加強城市間的相互宣傳和推介,共同提升城市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 文化連接世界 盛會永不落幕 ——祝賀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圓滿閉幕 剛剛過去的一周里,四海賓朋齊聚泉州,開啟了一場充滿海絲情懷的亞洲藝術盛會。 一周來,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書寫了亞洲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的新篇章。亞歐8個“文化之都”城市首度聚首,40多個國家的1500多名嘉賓濟濟一堂,百余場大型展覽、演出、論壇輪番登場,全球第一個以海絲命名的國家級公園——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正式亮相,國內外80多家媒體460多名記者共同見證,百萬人次觀眾創下紀錄……就在這里,“海絲先行區”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泉州文化、泉州發展與泉州作為的表達,展示了歷史文化名城的自信與魅力。 歷史的筆觸總有巧合。千年前,一幅“梯航萬國”的長卷從泉州鋪向大洋彼岸,將古代希臘、羅馬、埃及、波斯等人類文明的發源地,與中國相連,形成跨越亞歐非的海上文化大動脈,商業精神、友誼合作奔涌不息。千年后,在“一帶一路”的全新背景下,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從“海絲”起點泉州重新出發,用文化共振,催動更廣泛的人心共鳴,在亞洲藝術交流史上,矗立起一座意義深遠的里程碑。 盛會雖已閉幕,但人類對文化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不落幕,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永不落幕,亞洲各國和亞歐文都建立的友誼、對話與合作永不落幕。 永不落幕的,是通過溝通交流尋求共識的不懈努力。不同國度的燦爛文明同臺亮相,各色論壇上思想碰撞,在交流、交融之中,文化認同感悄然生長。泉州亮出“海絲+文都”的雙重品牌,發出了《泉州共識》《泉州倡議》,并在泉州成立了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通過亞洲藝術節,延伸友誼,謀求合作,結成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永不落幕的,是通過文化推動城市進化、打造美好生活的發展理念。這是一個屬于人民的節日。海絲藝術公園不僅成為泉州留給歷史的禮物,也讓市民分享著絲路藝術。無論是“文化之都”建設經驗的分享,還是主題展覽上城市的彼此“打量”,抑或用“文化的力量”激活產業與城市的深入探討,以及泉州舉辦活動的“全民參與、全域聯動、全民共享”,亞洲藝術節滋養著參與其中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個人。 永不落幕的,還有海納百川、和而不同的開放胸襟,鍥而不舍、追求卓越的堅定信念,“展示、交流、共享、合作”的辦節理念和“情系亞洲 逐夢海絲”的熱烈情懷。這些精神成果,是亞洲藝術節留給泉州、影響世界的最珍貴禮物。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昔日,廣闊無垠的大海也阻隔不了互通互連;今日,全球化、信息化更讓“世界變平了”。我們相信,從海絲起點再度出發的亞洲藝術節,必將促進亞洲各國乃至世界更深廣的文化交流,推動共同發展與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