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暉/繪)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在泉州殯儀館,有這么一群人,被稱為生命最后的守望者。他們從家屬手中接走一具具被安放著的逝者尸體,或遺容安詳、四肢健全,或血肉模糊、惡臭陣陣,將其推送進焚燒爐,化作幾縷青煙一捧灰…… 他們是火化工,一群被需要又避諱的人。昨日早報記者走進泉州殯儀館,了解火化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揭開他們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早報記者 麥彬彬 吳嘉曉 遺體的最后接觸者 坦然面對陣陣惡臭 昨天下午1時許,火化完最后一位逝者,小賴一個人習慣性地靜靜待在休息室里。 “我們的工作從拿火化單開始,接遺體、開爐門、裝遺體、關爐門、點火、扒骨灰……這是一個膽量加體力的活兒?!毙≠嚱榻B,如果遺體裝在紙棺里,他們只需將紙棺抬到尸車上,按下接尸車,裝著尸體的紙棺便輕輕運輸到爐膛內。如果遺體放在電冰棺中的裝尸袋內,他們則要抬出裝尸袋,再送至尸車上,隔著裝尸袋和手套,他們還能觸摸到遺體。 “如果逝者是溺水或尸體存放多日,加上氣溫較高,還會發出陣陣尸臭;或者逝者由于車禍、兇殺等原因去世,血肉模糊、發出尸臭等常人受不了的場景,我們也要坦然面對?!?/p> 由于規格限制,如果紙棺或裝尸袋寬于60厘米,自動接尸車便會失靈,這個時候小賴和他的同事便要用手將紙棺或裝尸袋推送進爐內。在火化過程中,由于爐內火的位置是固定的,為了讓遺體焚燒得均勻,每隔十幾分鐘,他們便要用三米長的鐵鉤不斷挪動遺體的位置。 “累,火化工作雖然大多是技術性操作,但真的很累。”小賴苦笑著說。 車間溫度常年40℃以上 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 兩三百平方米的火化間是泉州殯儀館最核心的部分,這里有5名火化師,送一位又一位逝者走過人生的最后一程。 “我們有六臺爐,一般三個人值一班,忙的時候六爐全開,一天要焚化30多具遺體,最少也有10多具?!毙≠嚱榻B,每天早上9點多,不時有遺體送來火化,輕松的時候下午一兩點就完工了,忙的時候要到下午4點多才下班,其間他們大多待在車間里。 一般來說,焚燒爐內溫度在800℃左右,爐外車間溫度大多在40℃以上,猶如酷暑。小賴說,在車間工作時,他們的衣服總是濕了又干,干了又濕。 “每火化一具遺體,我們都要通過爐口觀察三四遍。那里的溫度更高,夏天甚至高達50℃。等遺體火化完畢,我們又要用鐵耙將骨灰鉤到出灰口,那溫度少說也有100℃?!?/p> 小賴介紹,骨灰冷卻后,他們又要開始忙著裝骨灰。“由于高溫焚燒會有些黑色灰燼,我們要把那些灰燼除去,挑出骨灰,并按下部、手部、頭部的順序裝好?!毙≠囌f,蓋上盒蓋,將骨灰盒交到家屬手中,他們正式送一個生命走完最后一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