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昨日“全民吐槽”的福建省高考作文題目,被眾多網友總結為“耳光與親吻”。如果您是考生,會如何演繹這篇看圖作文?本期“校園風”特別策劃推出高考作文試水專版,本地作家、資深媒體人與知名網絡寫手,2014年中、高考語文單科狀元,這樣的跨界試水、同臺PK,再加上教育界大咖的解讀指點,這道高考作文大餐邀您一同品評。 閱讀上面的漫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獎懲之后的空間 □孫紹振 獎懲之后,今年我省高考漫畫作文的主題。這個主題從立意到模式,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有趣、貼近考生直接經驗,又有“后勁”。 這幅漫畫,審題幾乎沒有難度。但是,其中蘊含著分析的層次之多,對考生智商和思維能力的區分功能,在歷年考題中是少見的。考題的挑戰不在表面,而在深層,對語言表達力和思維能力、具體分析能力、邏輯推演的能力挑戰是含而不露的,是一種隱性挑戰試,其潛在的思辨層次相當豐富。 一般的理解,把視覺圖畫轉化為抽象的、簡明的語言,將其中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雙重矛盾,準確地、完整地、富有邏輯性地概括出來,而不是片面地表述,難度并不大:得了一百分的就得到親吻,考了55分的遭到一記耳光。對比很鮮明,一望而知。如果概括力不強,可能立論僅僅限于此一矛盾,聯系自己或者旁人的切身經驗,把矛頭指向打耳光的家長。對此等野蠻的(甚至是侵犯人權的)行徑給予批判。文章如果做到這里為止,按歷年閱卷的經驗,也可能及格,如果文字上再豐富一些,甚至可以得到更多一點的分數,但是,高考系選拔性考試,這樣的立論,是缺乏競爭力的。 這個考題的好處在于,分析的焦點是全面的對比,更深刻的挑戰乃是,前后兩組的對比的結合。要對雙重矛盾進行具體分析。考了61分的,比考了98分的低了那么多,卻被得到了親吻,而考了98分的,卻得到一記耳光。題目的挑戰性在于立論的全面性。把這兩組矛盾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把論題深入分析下去:親切的親吻和野蠻的耳光,表現上是絕對背道而馳的,而其內在的標準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唯分數論,把分數當成的絕對標準。但是,這并不是考題的寓意的終點。更深的思考應該是,對分數的重視,隱含著對人的輕視,甚至對人的侮辱。分析到這里,還隱含著另一個層次,對61分的表揚,應該是對其進步的肯定,而對98分的耳光應該是對其退步的懲罰。這不但是對孩子的絕對無理的鞭撻,而且是對學養的進步的機械愚蠢的偏見。學業的進展,不可能是直線前進的,應該是曲折、甚至是螺旋式的上升的。 正是因為這樣,考題提供的分析空間,還可以繼續。這個題目雖然很具體,但是,包含著向更普遍的帶著哲理的方面去拓展的余地:相對的進步的積累,是改變絕對的落伍的前提。矛盾是可以轉化的。不僅是對于學業而且是對于事業,不僅僅是對于人,而且是對于歷史。在這樣層層深入的具體分析中,激發思維,強化思辨,這是培養獨立思考,具有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考題隱含的思維空間。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 唇印與掌印 □鄭劍文 唇印與掌印,是人們向對方表達情感最直接了當的方式了。贊許你,便賞你一個唇印,讓你美得云里霧里;詆毀你,就罰你一個掌印,讓你不知今夕為何夕。是啊,人們大多活得不易,根源在于太在意別人的評判了,因而過得苦累,無可適從,甚至一輩子活在別人言語的陰影中。當然,這些唇印與掌印,并不乏愛意與善意,但如此泛濫開來,輕者誤人一時,重者毀人一生。很多人為了贏取別人的贊譽,委曲求全,顧此失彼,失去了自我,最終一事無成。 記得我參加高考的那年,老師這樣動員我們:“最后一搏了,這決定你今后是穿皮鞋或是穿草鞋的命!”道理很明了,考上了便賞你唇印,你就穿上皮鞋上陽光道吧;否則便給你掌印,你就穿著草鞋走獨木橋了。如今回頭一看,我很不以為然,那些落榜的并不乏成功人士,很多人的風頭甚至比當年的高材生有過之而無不及。始知,皮鞋與草鞋的好壞,只有自己的腳知道,凡事適合便好。 所以我想,無論是賞唇印,還是打掌印,都不要輕易而為之,尤其是老師與家長,不要以分數論英雄,不必為一時定輸贏,否則不言不慎,一舉失妥,雖打在臉上,卻印在心上,甚至烙下一生的傷痕。應知,人生多變,一株野草如有適宜的陽光雨水與土壤,照樣能綻放出艷麗芬芳的花朵,所謂野百合也有春天。 前天,看到網上瘋傳兩份名單,第一份:傅以漸、王式丹、畢沅、王云錦、劉子壯……第二份:曹雪芹、胡雪巖、顧炎武、金圣嘆、蒲松齡……或許,第一份名單你一個都不認識,可他們都是清朝金榜題名風光一時的科舉狀元;或許,第二份名單你全都認得,因為他們都是歷史上了不起的人物,但他們全是當時的落第秀才,許多人曾被貶得狗屎不如。所以,人生路漫漫,不能以一時論成敗,真正的輸贏其實從來就不在考場上! 去年高考之后,馬云曾給那些失意的考生寫信,題目叫《我們的運氣在其他地方》,他鼓勵學子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如果你考進了名牌大學,請用欣賞的眼光看看別人!如果你考進或考不進大學,請用欣賞的眼光看看自己!你一定有自己的機會的。” 是的,馬云的成功之處在于:能用欣賞的眼光看自己!能給自己創造機會!1982年,馬云18歲,第一次參加高考,數學只考1分,他沒有放棄,繼續復讀。第三次高考之后,才勉強進了杭州師范大學。想必,馬云連續的兩次高考慘敗,肯定沒少挨巴掌,不論是來自老師的還是家長的,無論是打在面上的或是心上的。但他挺住了,他堅信自己:我能行!最終取得讓世人矚目艷羨的成功。 為人師長者,請珍惜你的唇印與掌印;為人子弟者,當受得起別人的毀譽與評判。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套用馬云的一句話作結尾:“人生變化無常,今天的順利未必未來就一定會成功。今天不成功并不意味著未來就沒有機會。”親們,擦掉所有的唇印與掌印,請輕松上路吧。 (作者系泉州市豐澤區文體旅游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豐澤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少年學霸之煩惱 □顏 鵬 大家好,我是學霸。正如你們看到的,我剛挨了一巴掌。原因嘛,我還在作深入分析。 從數學角度來看,我的學習成績同比下滑了兩個百分點。而我同桌艾學習,這回竟然及格了,而且成績同比增長接近10%,按這個速度發展下去,他的成績將在接下來的第四場考試中實現趕超。 從物理角度來看,我與艾學習正在做一個相對運動。我就是那個即將被甩開的鐵球。如果我不能產生作用力及時逆轉,慣性還將使我們的相對速度越來越大。 從生物角度來看,艾學習同學有著在同一學習環境中進化的跡象。根據物競天擇理論,如果我不能條件反射般的警覺,迅速適應學習生態的變化,必將輸掉這場種內斗爭,在高考的優勝劣汰中處于不利地位。 從政治角度來看,必須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明確事物發展具有不同的階段和地位,學霸和學渣,作為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隨時可能在運動中產生轉換。 主觀題分析完畢,但愿能踩中各個得分點。如有遺漏,請不要扣超過兩分,謝謝!這里想說的是,如果人生還有另一個考場,叫作自我價值,我希望能寫一些不同的答案。 我臉上的巴掌印還沒消退,倒是上次考試鼓勵的唇印已經化作PM2.5了。學霸就是這么一門高危行業,連未成年人保護法都不保護的。每天有那么多雙眼睛盯著。同學、老師、爹媽……這還沒完,長輩們總會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在考卷紙另一端的物種,叫學渣,我很羨慕他們,他們最好的朋友,大概也是自己吧。君不見故事書里說的,哪天被老師叫起來,說你有種找出比這個更差的作品。于是學渣的好朋友出場幫他解圍了,只見學渣從自家抽屜里,掏出第二個,第三個,然后富含哲理的說,我以前的作品更差……更打擊人的是,故事書上還說,那個少年學渣,長大后叫愛因斯坦。 當我被稱為學霸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就被數字綁架。無論自己多么努力,總會有一個100分的我成為永遠的敵人。如果一日的優異,為將來的自己制造著陰影,那優異的價值在哪里? 我叫學霸,我希望能上一門自我價值的課程,能跟以前的每一個自己做朋友。無論100分,98分,甚至61分,55分,我都在積累中成長,向著下一個自己,奔跑前行。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最是高處難行 □張靖宇 2008年,全國的觀眾從電視上看到了令人扼腕的一幕:劉翔在110米欄的第一個欄前倒下,痛苦離場,留給觀眾一個充滿失望和落寞的背影。無緣再現12秒88,人民英雄轉瞬變成了“罪人”,反而要為自己的“滔天大罪”“懺悔”,這實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長久以來,人們就以更嚴苛的標準對待那些站在高處的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已經成為一句理所應當的真理。你有在考試中考100分的能力,稍有不慎只得到98分都不能讓人滿意;你只有考55分的水平,那么只要有一點點進步,也就能達到別人的期許了。然而,只因與預期水準不符,就能抹殺接近完美的成績么?只因預期不高,就能忽視整體水平欠佳的事實么? 這種高期望嚴要求的評判標準是否已經成為一種大眾的思維定式,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看到蘋果新產品推出時總要承擔退步的罵名,李娜在法網失利后遭受鋪天蓋地的非議;在更不起眼的地方,有著勤學苦讀的孩子,醉心學術的學者,企業內部一致向前的團隊,一旦有所成就,必要承擔來自家長老師、學界、企業高管的“只可前進、不可后退”的巨大壓力。是否成功就意味著必須擁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強大心理?是否只有最嚴苛的期望和要求,才能推動成功者繼續在成功路上創造奇跡? 于是我們再回頭看看這些壓力的來源。體育賽事的觀眾大多不了解競技體育的訓練模式,也沒有足夠良好的身體素質,但卻可以自如地坐在電視前評頭論足;電子產品的使用者并不了解產品內精密元件的匠心所在,卻可以只因使用體驗而吹毛求疵;企業管理層并不了解業務創新的艱難險阻,卻能因為創新帶來的利益對員工施以高壓。王小波說:“我這輩子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個一無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評論家和批評家們未必一無所能,但卻顯然達不到被批評者的滿分水準。 蘇軾有名句:“高處不勝寒”,現在反而是高處最熱鬧:當你曾推開過成功之門,身后便會出現無數雙挑剔的眼睛,注視著你前行,使你如芒在背。低開高走的人生最為輕松,因為一路上行,得到的全是鮮花;高開低走卻也不應受到刻薄的非議,因為有絕對的資本,就不怕相對的下行。倒是批評者在言說之余,是否應該反思自己嚴于律人的處世態度,是否是揣著及格線的水平,在對那些高處的成功者指手畫腳呢? (作者系2014年福建省高考語文單科狀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學生) 順勢而為 方能成就優秀 □邵韻兮 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讀者眼中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藝術如此,教育亦然。人的一生也便是在無數價值判斷中成長而綻放光芒。 一個孩子考100分受獎勵,另一位考55分被批評,而當這個孩子考98分卻受批評,另一位考61分卻受到表揚。揆諸現實,在中國“分數教育”的大背景下,此兩類教育方式實是屢見不鮮。 “100分”孩子受到的“高標準教育”是現實生活中個別人大力推崇的。俗話說“虎父無犬子”,“虎媽”“狼爸”打出高材生等新聞也常在社會中引起爭論。誠然,高標準將使有能力的孩子更加奪目,但也可能讓接受能力較慢的孩子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棄。中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顯著,但這是否意味著在這些“100分”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便會一直做“常勝將軍”?倘若今后他們遭遇了比“98分”更大的挫折,他們又該以何等心態面對? 反觀“55分”孩子截然不同的待遇,首先,他與另一位孩子在起點上便有較大差距。而若此時再用“100分”的教育標準衡量,顯然是有失妥當的。適當給予鼓勵教育是促使孩子進步的一大動力,但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55分”孩子如若考了62、63分仍受獎勵,那么容易滿足的心理不斷滋生,使這類孩子誤認為“60分以上就是成功”——而要獲得成功,只需要自己付出一點點的努力,他們的未來或許就更容易受到“驕傲心理”、“暴發戶心理”的侵襲,試想這些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還會得到如此大的包容嗎? 在當今輿論下,“嚴厲教育”似乎成了“優秀”的風向標。但試問對于“優秀”的標準又是什么?當今中國的“優秀”就等于世界的“優秀”抑或是從古至今的“優秀”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此,不論考100分或是55分,都不應以恒定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但標準一定是隨著個人乃至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提升的。 孔子言“因材施教”,孫子也說“兵無常勢”,無一不闡明變化標準的重要性。不論是何等分數,都需適度鼓勵孩子,也應適當提高標準。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我們都應順勢而為,方能成就優秀! (作者系2014年泉州中考語文單科狀元,泉州一中高二年學生) 用功與成功 □老 七 世有用功者,然后有成功者;用功者常有,而成功者不常有。 嘗有諸生二人,共居一里,同就一庠,相勸以為學,嬉游以為好。然天賦稟受有所不同,藝之造就深淺亦大有別焉。生某甲學冠諸儕,每占其魁;生某乙雖同游同學,然乏善可陳,屢居人后。故某甲蒙青睞,而某乙被拳腳。忽一日,復課其藝,某甲不若舊時,而某乙有進于學。斯則寵辱異矣,生某甲被拳腳而某乙蒙青睞。 其堂上親族如此者,乃望其成功也。欲望其成功,必促其用功;欲促其用功,故寵辱以鞭策之,寵之以香吻,辱之則巴掌加身,至矣極矣,膚受之矣。然則獨占鰲頭者可謂成功乎?連中三元者可謂成功乎?非也。君不見,數千年制科舉材,狀元而名垂不朽者,幾希!故知用功者常有,而成功者不常有;成一時之功者常有,成久遠之功者則罕矣。 試看今日之友鄰韓國,舉國上下,焚膏繼晷,培訓學校之燈火,過三更而不熄;三尺童子之日課,每一睹而喟嘆。其執政之君子,三令而五申之,欲禁絕晚十時后之培訓,然舉國若狂,莫之能行。然則其用功如此,成何功耶?然舉其犖犖大者,曰明星、曰整容、曰韓劇韓妝。皆一時眩目之華飾爾。 諸生者,幼苗也,他日國之棟梁也。“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我輩鑒往而知來,審鄰而知己,當自省欲成就棟梁者,非徒逞一時之奮力、無情之鞭策而可得焉。美芹未獻,當與眾君子深思之。 (作者系知名網絡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