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7月21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劉燕婷 柳小玲 田米 實習生 嚴玉蓮 文/圖)泉州古城的標志和象征——東西塔近日將啟動修繕! “站起來是東西塔,躺下去是洛陽橋。”融進泉州血脈里的東西塔,歷經千年風雨,經歷過改建、重建和數次修繕,上一次修繕還得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 時隔60余年再次啟動修繕,為什么?“在對塔身的體檢中發現,東西塔上半部分的四、五層,漏雨滲水特別突出,造成石質構件表面病害嚴重,已到非搶修不可的地步。” 昨天,海都報獨家獲悉,這次修繕受泉州開元寺的委托,泉州大眾古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聯合安徽省文物保護中心,承擔了東西塔防滲漏保護工程的現狀勘測和修繕設計方案的制定。具體的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已獲得國家文物局的批復,并將在近日正式開啟修繕工作。 根據要求,整體修繕工作將于明年7月底前完成。 “這應該是迄今為止最全、最新的東西塔體檢報告。”本次東西塔修繕主負責人、泉州文保專家姚洪峰說,2006年至今的10年時間里,由中國文物研究所和總裝備部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等單位合作,至少為東西塔做了四次較為全面的勘察研究,一一把脈塔身內外。 鎮國塔,俗稱東塔。占地275.23平方米,高48.15米。 由文偁禪師于咸通年間(860-874年)始建,初為五層木結構佛塔。除塔剎部分外,采用泉州地區所產花崗巖建造,仿木結構樓閣式塔形式。 塔地下部分為地基基礎,應有地宮。地面以上為寬大須彌座式臺座,主體結構為塔心柱式,分為外壁、塔內回廊、塔心柱和平坐四部分。 塔身上共有80個浮雕金剛武士、高僧、羅漢尊者、菩薩和佛等佛教人物。 修繕史: 宋天禧時(1017-1021年),改建成十三級; 紹興乙亥(1155年),火災,塔燒毀; 淳熙丙午(1186年),重建; 寶慶丁亥(1227年),遭災,改建為七級磚塔; 嘉熙戊戌(1238年),改成石結構; 洪武甲申(1394年),塔頂的塔剎倒塌損壞; 丁丑(1397年),永安和尚募得資金重新修建; 萬歷甲申(1604年),閩南發生大地震,塔多處損壞; 萬歷丙午(1606年),修繕; 民國時期,維修,用水泥砂漿封堵砌縫,修復塔剎; 20世紀50年代,用水泥砂漿封堵鎮國塔砌縫。 仁壽塔,俗稱西塔。占地面積293.22平方米,高45.10米。 位于開元寺大殿西側,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也為五層木塔,初號無量壽塔,形制與鎮國塔相近。須彌座束腰部分浮雕各式花卉紋樣,與《營造法式》所記錄的圖案接近,塔身則雕有80個竺法蘭、梁武帝、唐三藏、孫行者佛教護法人物。 鎮國塔始建年代比仁壽塔早40多年,但南宋以后幾次重建兩塔基本保持同步。現所見兩座石塔的建造時間均持續十年,但仁壽塔比鎮國塔早建10年。 修繕史: 宋政和甲午年(1114年),朝廷下詔賜名“仁壽塔”; 紹興乙亥(1155年),火災,塔燒毀; 淳熙間(1171-1189年),重建;不久又損毀,改建為磚塔; 紹定元年(1228年),改成石結構,嘉熙元年(1237年)竣工; 洪武辛巳(1401年),塔心損壞,重修; 萬歷戊子(1588年),塔剎部分構件墜地摔壞,后修復; 丙午中(1606年),塔身塔剎有損壞; 壬子(1612年),修復; 民國時期,維修,用水泥砂漿封堵砌縫,修復塔剎; 20世紀50年代,使用水泥砂漿封堵仁壽塔砌縫。  黑膜 【東西塔體檢報告】 內部 連接梁普遍存在支點區域全截面斷裂 塔體塔芯柱和外套桶之間的連接梁,普遍存在支點區域的全截面斷裂,通梁的聯系功能部分或全部缺失的問題,這是影響本體建筑的最主要病害;檐下和券門上部的石枋剪切斷裂;塔外壁存在齒縫剪切破壞;部分石構件殘損或缺失等結構性問題。 不過,在多次勘探后考證分析,東西塔地基基礎基本穩定,沒有明顯的沉降變形,結構總體安全,花崗巖石塊砌筑縫隙沒有明顯的異常變化。塔體各種構件的斷裂現象,應該是泉州歷史上的多次地震導致的。 外部 石質表面風化受損 15個癥狀 “石塔由石頭建成,而在這800多年里,石頭表面最嚴重病害是表面風化。”姚洪峰說,表面風化最主要是如下的十幾個病癥。 1.表面沉積 附著在石質表面的外來的疏松的沉積現象。多見于塔體內部梁架上方及塔外走廊地面、檐下斗拱等位置。雖然易清除,會在風雨的作用下減弱,但殘留在巖石孔隙中的沉積物往往成為微生物生長的有利載體。 2.黑殼 附著在石質表面,與巖石表面緊密結合,形成黑色殼狀或膜狀的現象。幾乎覆蓋了石塔外表面和內部的大部分區域。如果不及時清除,會導致表面發生脫落。 3.黑膜 石質表面的黑色膜狀物質覆蓋現象。在塔體一層柱子上分布廣泛,表面呈油性。  空鼓 4.空鼓 巖石由于變形而造成的局部膨出,在表面與石質本體之間形成空腔,不及時處理將會造成大面積的脫落。存在于塔體內外的部分區域。  起翹 5.起翹 巖石表面由于膨脹、變形而造成的表面翹起的現象,在石塔的不同部位都有出現。起翹部位如不及時進行加固處理,最終將會脫落而遺失具有藝術價值的表面雕刻。 6.變色 造成巖石表面顏色的改變,塔內外均存在。  片狀剝落 7.片狀脫落 巖石表面厚度5mm以下的一種脫落,普遍存在。如不及時控制,會不斷發育擴大,將文物表面信息破壞殆盡。  層狀脫落 8.層狀脫落 是一種惡性病變,表面出現層狀分離,各層之間縫隙是平行的。存在于塔身多處雕刻處及一層外立面、柱身等,在不斷丟失塔體表面藝術信息的同時,由于脫落而造成的層狀裂隙為雨水的入滲、灰塵的沉積、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致使石質文物的劣化加劇,任其發展下去勢必會給文物“瘦身”,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9.鱗片狀脫落 具有不同形狀,在它下面有可溶鹽的粉化結晶或生物層。多出現在塔身外部、石質構件接縫處,給結構的穩定性帶來潛在威脅。 10.生物銹 石頭表面附有苔蘚、地衣、藻類等痕跡,是導致花崗巖表面發生破壞的一種嚴重病害。  鹽性結晶 11.植物生長 縫隙間生長植物,是加劇水分入侵,存在于虛彌座周圍,塔頂也有存在。 12.鐵銹跡 由于塔體內部鐵構件氧化生銹,并流淌在石質表面的現象。 13.結垢 由于滲水等原因在石質表面形成的致密的有一定厚度的物質,多為白色。主要出現在各層塔檐下及塔內部滲水處下方。 14.鹽性結晶 石質表面形成的鹽狀結晶,多位于塔體水泥修補且滲水處。 15.禽鳥糞便污染 由于塔內門洞為敞開式,常有禽鳥飛入塔內筑巢,塔內禽鳥糞便多,影響塔體環境及石質。 【東西塔修繕分析】 防漏雨滲水是重心 這份用時十年的東西塔體檢報告,是本次東西塔勾縫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據。 姚洪峰說,經過十年勘察調研,專家分析,東西塔表面的石質病害發生的最重要原因,與滲入石塔內部的水有關,“水滲透對塔身建筑危害較大,而且不可逆。泉州的雨水多,特別夏天熱脹冷縮,石頭就裂開了。長期沖刷對石頭表面損壞也大,甚至可能導致表層正片掉落。” 在對塔身的體檢中發現,東西塔上半部分的四、五層,漏雨滲水特別突出,造成石質構件表面病害嚴重,已到非搶修不可的地步。姚洪峰說,“防止漏雨滲水,最重要是要將東西塔上石頭與石頭之間的勾縫修繕完整,這也是本次東西塔修繕方案的中心。” 據了解,本次工程性質為保養維護,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下,以治理和防止雨水滲漏造成的損壞為主,主要內容包括:根據實驗室試驗及現場試驗,確認灰漿綜合性能,確定最終配方對脫落的勾縫進行填充,修補、防護脫落海蠣灰;排除水的沖刷侵蝕對東西塔的各種威脅因素。 漏雨滲水四大原因 專家分析,雙塔漏雨滲水的原因有四個方面: 1.塔體部分石質構件斷裂,水會沿著新的裂隙滲入塔體內部; 2.在砌筑過程中,使用了勾縫灰填充石材與石材之間的縫隙,以起到防漏防滲水的功效。現因勾縫灰的風化和脫落,石材縫隙大面積暴露,造成了塔體的漏雨和滲水; 3.以前對塔體的修補不當,特別是使用水泥作為勾縫灰,水泥縫灰高于石材表面,大部分開裂或半脫落狀態,使石材縫隙大量積水滲漏也更加嚴重; 4.排水不暢造成了塔檐臺積水,積水順石縫滲入內部。 三類勾縫需要修繕 勾縫脫落殘損長度:東塔約398米;西塔約562米。 海蠣灰松動殘損長度:東塔約87米;西塔約201米。 水泥砂漿松動殘損長度:東塔約297米;西塔約387米。 10年實驗找到完美縫灰 這10年間,為了找到最完美的勾縫材料,姚洪峰說,專家們已經做了長久的實驗,采用不同組合、不同比例,調配樣品,多次試驗,“在多種方案中,我們最想選出的是勾縫保存時間可以盡量長的,最終決定選用傳統蠣殼灰進行勾縫。” 這種縫灰由灰、砂、米漿、紅糖水配置而成,其中的灰由蛤蜊殼燒制得來,而且即發即用,當天使用。為使灰縫與周邊砌體的材料和顏色協調,施工中還會在勾縫灰中適當添加灰色。 勾縫人員需篩選培訓 填補雙塔勾縫不僅是細致活,每一個小縫隙都是個大工程。 設計方案細化了具體的施工工藝流程:每個參與施工者,要先用牙科工具清理縫隙內部垃圾及松動的老縫灰;再用毛刷、洗耳球、去離子水去除縫隙石材表面的塵土,盡可能沖洗干凈。填縫時,灰漿填入縫中后,還要使表面平整低于兩邊石材2毫米;然后用軟布、去離子水、軟刷清理操作中污染到的石材表面。 姚洪峰介紹,這個修繕工作對施工人員要求嚴格,每個人都要經歷嚴格的篩選和崗前培訓才可以上崗,“整體的施工難度不算大,但是要求嚴格,所以施工進程慢,要用近一年時間來修繕。” 安裝防護柵欄防禽鳥 除了對勾縫進行填充修補中,塔內的清理也是本次修繕任務之一。塔內最重要的污染物是禽鳥糞便,在清除干凈后,還將為東西塔各層門洞安裝防護柵欄,防止禽鳥飛入塔內,并拆除廢棄照明設備。 國家文物局對本次設計方案的批復意見回復中建議道,“除了勾縫修繕處理,建議在現有勘察的基礎上,穩步推進石質文物科技保護專項工作,待條件成熟后編制方案另行報批。”姚洪峰說,石頭表面風化如何修繕是個世界性難題,國家文物局的這個批復,就是希望泉州今后可以再深入研究,對石頭表面風化的病害進行修繕。 據悉,本次勾縫為防止因滲水而影響東西塔本體,減輕石質文物表面病害,本次工程暫不對表面病害進行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