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塔塔身石柱表面發黑 鎮國塔(東塔) 占地275.23平方米,高48.15米。由文偁禪師于咸通年間(860-874年)始建,初為五層木結構佛塔。除塔剎部分外,采用泉州地區所產花崗巖建造,仿木結構樓閣式塔形式。塔地下部分為地基基礎,應有地宮。塔身上共有80個浮雕金剛武士、高僧、羅漢尊者、菩薩和佛等佛教人物。 修繕紀要: 宋天禧時(1017-1021年),改建成十三級;紹興乙亥(1155年),火災,塔燒毀;淳熙丙午(1186年),重建;寶慶丁亥(1227年),遭災,改建為七級磚塔;嘉熙戊戌(1238年),改成石結構;洪武甲申(1394年),塔頂的塔剎倒塌損壞;丁丑(1397年),永安和尚募得資金重新修建;萬歷甲申(1604年),閩南發生大地震,塔多處損壞; 萬歷丙午(1606年),修繕;民國時期,維修,用水泥砂漿封堵砌縫,修復塔剎; 20世紀50年代,用水泥砂漿封堵鎮國塔砌縫。 仁壽塔(西塔) 占地面積293.22平方米,高45.10米。位于開元寺大殿西側,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也為五層木塔,初號無量壽塔,形制與鎮國塔相近。鎮國塔始建年代比仁壽塔早40多年,但南宋以后幾次重建兩塔基本保持同步。現所見兩座石塔的建造時間均持續十年,但仁壽塔比鎮國塔早建10年。 修繕紀要: 宋政和甲午年(1114年),朝廷下詔賜名“仁壽塔”;紹興乙亥(1155年),火災,塔燒毀;淳熙間(1171-1189年),重建;不久又損毀,改建為磚塔;紹定元年(1228年),改成石結構,嘉熙元年(1237年)竣工;洪武辛巳(1401年),塔心損壞,重修;萬歷戊子(1588年),塔剎部分構件墜地摔壞,后修復;丙午中(1606年),塔身塔剎有損壞;壬子(1612年),修復;民國時期,維修,用水泥砂漿封堵砌縫,修復塔剎;20世紀50年代,使用水泥砂漿封堵仁壽塔砌縫。 |
- 2015-02-04泉州開元寺東西塔安裝照明燈被叫停 方案擬調整
- 2015-10-23泉州東西塔浮雕人物線描刊印 耗時半年繪就200尊人物
- 2016-07-21泉州東西塔時隔60余年再次大修 修繕時間將長達1年
- 2016-07-22專家登東西塔探因 揭秘十年體檢和修繕施工要點
- 2016-07-22十年把脈診出15大癥狀 泉州東西塔防滲漏工程或年底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