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傳統商貿服務業深受代表委員們關注,大家建議以特色街區為突破口—— 重振泉州市傳統商貿服務業 沿街店鋪需重新思考如何吸引顧客 核心提示 近年來,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方興未艾,與此同時,以傳統的批發、零售、餐飲等為代表的傳統商貿服務業面臨痛苦的轉型期,導致城市的一些傳統街區開始沒落,商業不振。如何重振傳統商貿服務業的雄風,提升線下實體店的聚客力,從而更好地提升城市的內涵集聚力,成為代表和委員們關注的話題之一。 □本報記者 溫文清 文/圖 傳統商貿服務業 面臨萎縮 近年來,隨著商業零售競爭的不斷深化,全市各地陸續發生多起連鎖經營的商鋪倒閉關門的事件,比如永輝超市鐘樓店、捷龍超市九一店、天虹百貨泉州店、萬鄰便利店等,多家超市、百貨、便利店相繼關店或轉型成為傳統商貿業的新常態。 許多業界人士指出,在網購電商等的沖擊下,加上經濟下行,租金、人工等成本上升,以及新型購物綜合體的擠壓,泉州的傳統商貿服務業面臨急劇萎縮。 傳統商業街區,是一個城市商貿服務業發展的重要窗口,從其變遷可見一斑。打錫街曾是泉州重要的中心街區,也是浦西萬達進駐泉州之前的傳統“金街”。蘋果牛仔褲、猛龍、藍威龍、花花公子、佳積、哥弟、卡賓等多個品牌都曾在這條街上開店。據了解,高峰期時,150平方米面積的店面每個月租金高達10萬元,個別店鋪轉讓費高達50萬元。但是自2012年以來,特別是在大型商業綜合體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的沖擊下,以“提袋消費”為主要特點的打錫街開始沒落,“現在150平方米的店鋪,月租金也就三萬多元,轉讓費兩三年前就沒有了。”一位店主如是說。 一個城市的重要街區缺乏聚客能力,顯然不利于這個片區的發展和繁榮,而如果一個城市的多個重要街區商業不振,那么,整個城市的商貿集聚能力也會大大削弱。為此,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2017年是“穩中求進、突圍攻堅、注重長遠”的關鍵一年,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是主要的預期目標之一,重振傳統商貿服務業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 傳統商業街區繁華不再 特色街區是提升的突破口 今年的兩會上,民革泉州市委就以集體提案的形式提出建議,應根據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傳統商業服務業的經營給予重視和扶持,進一步提升泉州市傳統商貿服務業的發展水平。 其中,重新調整規劃發展各縣市區的特色街區,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各縣市區要根據現有的傳統商貿發展基礎,提升一批特色商業街區,培育一批特色商業街區。” 委員們建議,對目前已處于空置的店面,可以實施定向稅收優惠、租金補貼,吸引同一主題類型的商鋪入駐;對一些不符合街區主題的店鋪,則鼓勵實施搬遷,并根據商業店面價格給予足額補償。銀行業針對多數傳統商業服務業是小微企業、資金不足的現狀,要開發多種貸款模式,如品牌抵押、創業貸款、無擔保抵押貸款等靈活方式,對傳統商業服務業給予支持,同時根據其經營歷史和信譽等級,在稅收上給予一定優惠。 當前一個迫切的問題是,要加快完善傳統商貿服務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市政、交通、專業市場和工業園區等硬件環境,增建停車泊位,解決配套問題。“現在的消費者,不少人只在網上買東西,只有想玩時才出門,因此,要加強街區主題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才能聚集人氣。”一位政協委員如是說。 而縱觀整個的傳統服務業,“要鼓勵企業向高端價值鏈延伸,轉向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和關鍵缺失環節,包括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特別是大力發展與重點產業集群相配套的研發設計、文化創意、商貿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傳統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市發改委一位負責人如是說。 大力發展商貿業平臺經濟 平臺經濟也是實體經濟,這是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和委員形成的共識之一。 傳統的商貿服務業如何實現自我突破?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打造區域性的平臺經濟或者嫁接全國性的商業平臺。在今年的兩會上,有委員建議建設“城市速購”(同城限時送達)的商貿平臺,“為進一步促進行業性電商平臺的構建,應鼓勵、支持各行業協會構建行業性專業電子商務平臺,并對其進行專項資金的補助扶持,提供稅費減免。”“鼓勵本地的商貿企業店鋪入駐平臺,提供限時送到服務,拓展傳統商貿業的服務水平。” 以社區便利店為例,比如百姓超市,2016年以來該企業與美團外賣、阿里巴巴零售通等合作,由美團配送團隊專業配送,并且拓寬超市精優特商品的渠道,不少門店還推出了水果專柜。這對躋身泉州傳統商貿業21年的百姓超市而言,無疑是自身的一大突破。 此外,業界人士還建議,要加大物聯網等核心技術的投入,統籌規劃建設泉州市基于大數據技術平臺的新型智能物流倉儲基地,構建眾創的微商體系和O2O線上線下物流一體化服務體系。只有加大力度推進傳統商貿服務業,向新零售、新餐飲、大旅游、大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才能進一步提升泉州的內涵集聚能力,才能建設一個真正繁榮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