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起面向世界民心相通的文化紐帶 ——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綜述 以藝術之名,過去一周,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泉州掀起文化狂歡。30多個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位來賓濟濟一堂,10個核心項目與60多個市直、縣(市、區)聯動項目精彩綻放,奉上一場震撼心靈、全民共享、互鑒共贏的精神盛宴。 在一場場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深刻對話中,在一幅幅文明互鑒、觀點激蕩的多元圖景里,泉州借由文化藝術這一超越國界的語言,于新時代的航程中,汲取海絲起點再出發的全新力量,牽起面向世界、民心相通的文化紐帶。 繼往開來 多元文化海絲起點再碰撞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希望藝術節充分利用泉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這一歷史與文化優勢,繼往開來、不斷創新,切實為絲路沿線國家搭建文化藝術交流互鑒的平臺。” 誠如10日晚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開幕式上所寄望,短短一周里,民相親、心相通的紐帶架設于無形、潤物于無聲—— 以鄉愁為紐帶,海內外泉籍華人重回精神家園。“唱百代鄉音”的南音大會唱上,36個海內外南音社團聚泉。84歲的金門老伯陳榮泰第三次參加;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回到老社長丁馬成故居獻演,弦歌憶故人、南音慰鄉情。“海歸嘉年華”系列活動中,海歸們游古城、品小吃,鏗鏘表達“海絲文化種子”的拳拳之心。 這種鄉愁不僅是血脈,更是情緣。“泉州是我的第三個故鄉,有著最香的茶葉、最美的絲綢、最好的港口。”曾翻譯《光明之城》的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威廉這樣表白泉州。 濃烈的不只是鄉愁。泉州、光州、橫濱,三國藝術團同臺獻藝、續寫文都情緣,真摯熱絡的互動,讓彼此的心貼得更近。韓國光州代表團團長孫珽然感慨:“密切的文化交流讓我們如親似鄰。” 最為激動人心的是,這場盛宴中,海絲特色鮮明,多元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以海絲為主旨,在市區,海絲貨幣與貿易展首開全國先河,再現刺桐城“梯航百貨萬國商”的歷史盛況;在德化,重走“瓷幫古道”,以徒步的形式重溫“瓷路通四海”的文化記憶。 再現開放包容精神,藝術的融合,體現在各個舞臺上:波蘭樂團攜手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讓洞簫、琵琶與小提琴,在南音傳統曲目《滿空飛》中相遇;在著名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陽》混搭伴唱下,“梨園皇后”曾靜萍輕啟朱唇,婉轉唱起《陳三五娘》,中西交映媲美。 更廣視野中,“2017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季”泉州分場薈萃多國音樂舞蹈,盡展異域風情;藝術發展論壇匯聚國內外藝術家高談闊論,詮釋多元文化、增進文明互鑒。非遺展中,亞非歐8個國家、110多個非遺項目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國際木偶節上,歐洲木偶戲邂逅泉港北管、晉江提線木偶配搭現代民謠,跨界融合、爭奇斗妍…… 全域綻放 市民家門口共享盛宴 “琴弦笙簫,真個鬧滿街市。”誠如泉州梨園經典唱段所繪圖景,在泉州老百姓的眼中,這場藝術盛宴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接軌國際的百花齊放,更在于其不售門票、不設圍墻,造就真正的“人民的節日”。 這是一次藝術的全域綻放—— 在古城新區,工藝美術精品展書寫大師匠心,非遺展分設四大展區,德化的瓷雕邂逅土耳其的濕拓畫、突尼斯的紅珊瑚,一條海上絲路串起萬千非遺瑰寶。鯉城、豐澤、洛江、臺商區,40多場海絲嘉年華系列活動烹煮的“文化大餐”,席開八方、飄香四溢。 在全市各地,一場場高水準的文化演出、文藝活動,讓家門口看世界級演出從夢想變為現實。 閉上眼睛,耳邊傳來的是15世紀歐洲古風的樂曲,沒有麥克風、音響等現代電子設備,只有演奏者用古典樂器在輕吟淺唱——晉江祖昌音樂廳內,愛沙尼亞FA古樂團用音樂構筑起“跨越時間的橋梁”;當波蘭的傳統樂器與泉州的“千年雅樂”南音相遇,獨一無二的藝術碰撞在惠安文化館上演。作為海藝節核心項目之一,中東歐國家文化季泉州分場活動期間,10多個境外演出團體在全市10多個劇場、劇院奉獻了逾20場演出,斯洛文尼亞的舞劇、克羅地亞的爵士樂、越南的童話劇……帶來零距離的“現場秀”。 同樣掌聲四起的,還有第五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31個表演團隊、400名藝術家,帶來74場精彩演出,藝術家們深入社區、村莊,所到之處,歡樂之狀不亞于節日踩街。 這也是一次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文化狂歡—— 西街肅清門廣場、大坪山鄭成功公園廣場、東海灣生活廣場、德濟門廣場……多場文藝快閃中,泰國風情舞、非洲鼓舞、波斯舞、夏威夷草裙舞與《藍藍泉州灣》一道,讓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撞了個滿懷。 一場從清晨到夜晚的古城徒步穿越,吸引5000多人次參與,無論是白發老者,還是垂髫小兒,皆以腳步丈量古城巷弄,用心體驗海絲文化。 “大家不分職業、無論老少,都在無遠弗屆的文化藝術活動中找到了一席之地。”朋友圈里,這樣一條關于海藝節的感慨,引起眾人共鳴。 而今,當海藝節的大幕緩緩落下,從藝術節延伸至藝術節外的活動,依舊惠及市民、潤澤人心:海上絲綢之路貨幣與貿易展展出至本月底;非遺展的泉州項目延展至明年1月,古今中外萬燈展將持續到年底,“飛天”裝置藝術展將持續到明年1月5日…… 更深層次,在新門街,海藝節期間正式開放的高校雙創實踐展示館,將長期常態運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基地與創業嘗試。500多名多路采訪圍觀木偶節等文藝活動的學生記者,由衷贊嘆“中外表演藝術各有千秋”,于內心再次種下“開放包容”的精神種子。 余音未了 文化名城收獲新成長 “藝術傳承創新,需要更多的思想碰撞。”這是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上,巴黎市立現代藝術美術館首席策展人佛朗索瓦·米肖的觀點。而海藝節帶來的,正是這樣一種碰撞。 春晚團隊與泉州藝術碰撞,讓海藝節開幕式演出總導演邢時苗激動不已:“9個原創節目,扎根福建、閩南、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沃土里。我只是把文化的精髓提煉出來,用現代的思維展示它們。” 本土劇團與海外社團碰撞,有了南音創新作品《九歌·意象》。南音走入舞臺劇,海內外的南音藝術家說:“這樣的創新,讓南音人看到了更多可能。”波蘭樂團團長Maria Pomianowska感慨:“南音這一古老的音樂,在跨界中注入更新的生命,對保護古老藝術、增進不同國家間的友誼,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土木偶與國際木偶的碰撞,獲得聯會秘書長伊黛婭·奧黛古伊點贊:“這對全球木偶表演團體是一個難得的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遇。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和而不同、和諧發展,將會推進世界文化的大交融大繁榮和大發展。” 借由海藝節搭建的平臺,人們從中窺見古城泉州瑰麗變幻的文化密碼,也洞見千年古港未來的諸多可能性。 “李贄,是泉州深厚文化底蘊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星,提出的不少理論命題,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鑒價值。”藝術發展論壇上,著名詩人西川推介起泉州歷史文化名人李贄。幾天后的“李贄與海絲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也有學者與他英雄所見略同。 群賢畢至,論道泉州。在泉州的老朋友、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的眼中,泉州擁有多元文化交匯留下的藝術遺產,中國唯一、世界少有。“泉州已經有本來,再加上吸收外來,就可以更好面向未來。” 而更多“大咖”,于海藝節所創造的親近泉州機會中,走進泉州、了解泉州,重新認知和定義泉州的價值。“希望泉州能到國博舉辦海絲文化展。”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謝小銓發出邀請的同時,著名攝影師爾冬強則表露醞釀已久的心跡:“我希望,在泉州這樣一個偉大的城市舉辦個人海絲匯報展。”而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已經把打造一部代表中國的“南音交響”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埃及胡利亞藝術團團長南斯爾丁則用停留10天的實際行動,表達“我喜歡泉州人,喜歡泉州文化!” 更廣領域,這場跨越疆界的全球文化盛宴,帶來的積極影響比想象中更多。于文化產業發展層面,瞄準白鶴拳,永春開展海絲武術IP發展論壇,致力探索武術商業鏈發展;搭乘海藝節順風車,安溪舉辦第二屆中國(安溪)家居工藝文化博覽會,17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客商,帶來超過8000萬元成交額。 于提升城市影響力層面,新華社、央視等中央、省市主流媒體持續聚焦,報紙、電視、網絡等全媒體覆蓋,據不完全統計,僅開幕式晚會海內外點擊收看就超過400萬次。 于增強文化自信層面,著名戲曲作家王仁杰慷慨陳詞,海藝節向世界展示了泉州戲曲藝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要帶著文化自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走得再遠,也別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很多年前,中國人在這里出發是為了和平、交流、繁榮,今后還是如此。我相信并且繼續祝福——一路順風!”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海藝節開幕式的結語,在無數泉州人心中,掀起陣陣漣漪。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以海藝節為媒,泉州再次逐夢海絲、揚帆世界。 (記者 謝曦 蔡紫旻) 相關新聞: 藝術魅力永恒 海絲情緣升溫 ——祝賀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圓滿閉幕 剛剛過去的一周,31個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60多個演藝團體濟濟一堂,奉送近百場藝術活動;逾40家中外主流媒體共同見證,上百萬人次觀眾參與互動、樂享藝術盛宴……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又一次刷新了泉州的文藝記憶。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浩瀚長河中,一條綿柔的海上絲綢之路使不同國度的文化走向交匯融合,成為突破地域隔閡最為堅實的文明長廊。在時間的洪流中,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是一個年輕的“水手”。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也是經中央批準同意的全國第一個有關海絲主題的國家級文化藝術盛會,肩負著文化外交的重要使命。短短三屆時光,這名筋骨強健的“水手”卻用一個又一個充滿張力、充滿溫度的藝術節目,讓歷史與現實再一次撞個滿懷,給我們創造出難以泯滅的記憶與感動。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本屆藝術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要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尊重世界文化藝術的多樣性,通過文化藝術對話、互鑒、碰撞,滿足人們對文化藝術日益增長的需求和向往。國際木偶節、國際南音大會唱等聚首原鄉,展現了泉州魅力;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季泉州分場活動、海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等兼收并蓄,傾聽了世界聲音;所有演出、展覽不售門票,進一步實現全民文化共享,無愧于“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正如白巖松所言“泉州不僅適合于到達,更適合于出發。”本屆藝術節雖已閉幕,藝術的魅力并不止步。傳遞友誼、傳播文明、傳達自信的全新航程已然開啟,燦爛的海絲情緣正在不斷升溫。 不斷升溫的,是藝術的互鑒互賞、美美與共。不同地域的藝術之美超越國籍的界限、突破語言的藩籬,同臺“對話”;不同角度的藝術思想聚焦共同的人類遺產、覆蓋多元的文化領域,相互“碰撞”。在互鑒互賞中,璀璨的海絲文化藝術不僅“各美其美”,更走向了“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不斷升溫的,是城市的品牌形象、文化氣質。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在宋元時期就是世界文化藝術交流的集散地。將泉州打造為海上絲綢之路各個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的樞紐城市,這正是泉州決意舉辦和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規格國際藝術盛會的初衷之一。如今,高端文化盛事點亮了城市文化之“眸”。一個有影響力的藝術節,日漸為泉州的現在和未來注入了活力。 不斷升溫的,還有人民的美好生活、精神追求。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季泉州分場、國際木偶節等活動“廣接地氣”,精心開辟學校、企業、社區和農村專場;文藝快閃、海絲嘉年華、徒步穿越古城等活動“多點開花”,讓群眾成為主角。“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集中展示展演,給廣大群眾帶來的是精神的享受、情操的陶冶。一盤豐盛的“藝術大賞”勢必滋養人民的美好生活。 風帆正鼓,汽笛正鳴。我們相信一次次到達和出發,必將讓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心更加貼近。(本報評論員) |
- 2017-12-14海絲非遺展:非遺瑰寶“前世今生”令人稱奇
- 2017-12-15“2017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季”泉州分場活動巡禮之二
- 2017-12-16以藝為媒共享文化盛宴 最大規模中東歐表演團獻藝泉州
- 2017-12-16匯聚古老元素的非遺項目 “文都記憶”引市民圍觀
- 2017-12-16五千人參與 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動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