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移風易俗系列報道十: 安溪:黨員帶頭移風易俗 紅白喜事“減肥瘦身” 老黨員移風易俗勸導隊活動現場。胡曉萍 供圖 東南網10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林杰 通訊員 吳遠景)閩南地區普遍存在紅白喜事講排場、比闊氣的不良風氣,面對本地在辦喪禮時存在不同程度的鋪張浪費現象,安溪廣大黨員干部自覺踐行移風易俗,多地鄉村制定村規民約“瘦身”紅白事,黨員群眾合力打破傳統陋習。 黨員干部帶頭立榜樣 悼念時沒有搭臺唱戲,租賃布制花圈替代一次性紙花圈,粗茶淡飯招待吊唁的親戚朋友;出殯時沒有聘請樂隊、“偽孝”哭喪,沿途看不到送葬隊伍。今年6月,安溪鳳城鎮一老黨員林炯琳在兩天時間里簡辦母親的喪事,為其他群眾樹立了榜樣,成為了鳳城移風易俗的領頭雁。 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林炯琳母親喪事花費不足2萬元,而在以往,安溪縣舊城區內一場普通葬禮的花銷要在10萬元以上。“人情往來方面,單位同事、朋友前來吊唁一律不收份子錢,親戚也只按家庭戶計算每戶收50元。這場簡辦的葬禮,為群眾開了一個好頭,也推動了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 值得一提的是,距離鳳城鎮90公里的安溪桃舟鄉也有黨員干部帶頭簡辦白事的例子。當地下格村黨支部書記吳發寶的母親于今年6月15日去世,按照傳統的喪事風俗,需要請禪師桌、菜桌、散渣桌及什雜人員等至少三十幾桌以上。身為黨員干部,吳發寶以身作則,嚴格按縣治喪政策和鄉移風易俗規定,帶頭簡辦喪事,廢除大操大辦的傳統陋習,只安排簡單的工作餐并主張不請西樂隊哭喪,“守靈”時間也縮短至兩天。 “村書記帶頭文明節儉辦事,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得到了廣大鄉親的支持和好評,也為黨員干部帶頭尊良俗、去低俗、除惡俗樹立了榜樣。”桃舟鄉政府工作人員說道。 據悉,安溪在全縣開展移風易俗整治工作以來,充分發揮廣大老黨員的政治優勢、威望優勢和經驗優勢,引領文明新風尚。如安溪縣委老干部局引導了600名黨員成立38支老黨員志愿隊,帶頭參與協助移風易俗、掃黑除惡、強基促穩等工作。湖頭鎮的老黨員移風易俗勸導服務隊就是一支典型隊伍,他們帶頭簽訂了《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承諾書》,并密切聯系移風易俗熱心人士、老人社團,配合村委走家入戶宣傳,增強群眾知曉率和參與度。 鳳城鎮在社區推廣成立“移風易俗”志愿者服務隊。鳳城發布 供圖 村規民約“瘦身”紅白事 以前,安溪民間大操大辦“紅白喜事”之風盛行,不僅造成鋪張浪費,還給當地群眾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這種現象引起安溪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相關部門牽頭,深入每一個村莊,請當地村民代表開座談會,引導村民修改村規民約。移風易俗工作開展以來,制定的鄉規民約對請客桌數有明確規定,包括黨員、干部帶頭遵守。 “村規民約是推動移風易俗的保障。針對我村普遍存在紅白喜事講排場、比闊氣和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村兩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以移風易俗、殯葬改革等為主要內容的村規民約,提出操作性強的具體要求,立‘明規矩’、破‘潛規則’,規范村民民俗行為。”安溪縣參內鄉田底村黨支部書記、主任朱土成分享了該村在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中的心得。“喪事簡辦方面,只設點心粥,不得設宴招待,每頓伙食限四菜一湯,不得超標。” 目前,安溪縣476個村(社區)已100%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村規民約,并建立健全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四會”。 “‘四會’成員大多由村內學歷較高、能力較強、威望較高的村兩委干部、退休教師、老黨員組成,會長由德高望重的老黨員或支部書記擔任。”安溪縣委文明辦主任林愛華介紹,紅白理事會對本村紅白事實施全過程監督,推行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發現有違反規定操辦婚喪嫁娶事宜的村民,紅白理事會第一時間介入勸導,做到了早引導、早發現、早糾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