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古城墻遺址。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海螺做成的風鈴裝飾頗具特色。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采訪當天適逢初春時雨,漫步在古城里,綿綿的雨絲打在古街石板上,也把時光變得悠長。浸染了風霜的古宅、數百年的古井、南洋番仔樓,帶著濃濃的年代感,在雨中散發出歷史的詩意和遐想。 與古老建筑共同守護古城文脈的,還有曾經生活在這里的先輩先賢。當地著名的劉培琪進士第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閩南古厝,至今仍有后人居住。歷經年歲侵蝕,古宅稍顯破舊,但庭院被主人打理得井井有條,花草點綴,整潔清新,屋內,寫著“進士第”的牌匾熠熠生輝。 淵源別墅、解元府、廻瀾書院……在峰尾半島上,這樣的“門第”還有許多,峰尾先賢劉鏡就是朱熹的得意門生之一。除了追隨朱熹在八閩各地勸學采風,籌建書院外,劉鏡還經常在家鄉各祠堂、家塾中點燃燭光,傾盡心力傳教“朱子讀法”。緣于此,峰尾半島儒風興盛,眾多后代子孫崇尚經學及儒術。 在相鄰的誠平村中,著名詩人盧琦就是元代泉州府唯一中進士又步入仕途的人。盧琦在永春為官之時推行一系列勤政愛民措施,深受百姓愛戴,甚至為其建立生祠,位列元代“十八良吏”第三位,其著作《圭峰十集》其中二卷被收編進《四庫全書》,成為泉港文化的標桿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誠平村還是蔡襄母親的故鄉。蔡襄的外祖父盧仁是峰尾出名的讀書人,通經史,精古文,才華橫溢,一生從事教育,治家嚴謹。受外公的嚴格課讀和訓導,蔡襄從小與舅父盧錫潛心苦讀,高登進士后,主持建造“海內第一橋”洛陽橋,而具體負責建橋事務的就是其舅父盧錫。深厚的文化積淀讓峰尾歷代人才輩出,書香浸潤了整個半島。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