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廈高鐵開行的首趟高鐵列車抵達泉州。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東南網9月28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 林婕)歷時6年時間多建設,9月28日,我國首條時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鐵——福廈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這是繼京張高鐵、京雄城際后,我國建成投用的又一智能高鐵。 智能動車組備受矚目 市民購票體驗首趟列車 當天上午9時53分,由福州南站始發的G9801復興號列車緩緩駛入泉州南站。列車在泉州經停2分鐘后,駛向廈門北站。 “一直很期待福廈高鐵,前天開始售票,我昨天就趕緊訂票了。”董毓明是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的學生,趁著今天上午沒課,特意購買了從泉州南站到廈門北站的高鐵票,專門體驗高鐵350公里時速和普通動車的區別。 來自石獅的洪先生今日也特意購票來體驗高鐵。洪先生告訴記者,因工作原因,他常年往返于福州和廈門,也十分關注福廈高鐵的進展。“今天從石獅市區到高鐵泉州南站大概用了20分鐘,然后十幾分鐘就能到廈門,對我而言十分便捷。” 復興號智能動車組無疑是福廈高鐵的一道備受矚目的風景線。按照人機工程原理全面升級的座椅、USB充電插口、無障礙車廂盲文標識、變頻空調機組、智能照明系統……相較于普通復興號動車組,復興號智能動車組作為新一代高速智能動車組,在智能化、舒適性、安全性等方面實現全新升級。 據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客運部副主任楊彬介紹:“福廈高鐵開通運營初期,國鐵集團每日開行動車組列車8對;四季度調圖后,每日開行動車組列車最高達62對。福州至廈門、漳州最快分別55分、89分可達。福州廈門實現“一小時生活圈”,廈漳泉閩南地區實現半小時交通圈。” 泉州南站站長李景隆告訴記者,福廈高鐵首發旅客列車車次G9801次,旅客人數543人。高鐵開通期間恰逢中秋國慶假期,屆時,將根據客流情況調整班次。李景隆也提醒乘車的旅客,如果對路線和進站方式還不熟悉,應提早出行。 福廈高鐵的開通,讓“坐著高鐵看大海”成為現實。中交二航局 供圖 串聯五地市八大站點 廈漳泉形成“半小時交通圈” 據了解,福廈高鐵線路全長277公里,穿越多處山脈,跨越多處海灣,將難上九重天的閩道與大海緊緊相連,串起了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五座沿海城市。全線共設福州南、福清西、莆田、泉港、泉州東、泉州南、廈門北、漳州8座車站。其中,泉州市內共新建泉港、泉州東、泉州南三個站點,分別位于泉港區、泉州臺商投資區、晉江市。 泉州南站站房運用閩南特色的“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建筑意象形式,建筑立面采用當地傳統建筑經典的三段式構圖比例,汲取了“紅磚古厝”“海絲風帆”“惠安石雕”等極具泉州當地建筑特色的文化元素,整體造型依山就勢,體現歷史文化建筑與自然環境的互融互合;泉州東站站房采用“山海之門,揚帆港城”的現代建筑設計理念,站房內部的飛燕尾脊、斗拱、騎樓等到處彌漫著泉州特色元素,同站房和諧地融為一體;泉港站站房同樣選取閩南古厝的紅磚、白石等基本元素,用連綿躍動的屋頂輪廓、層疊的立面幕墻,象征泉港丘陵、大海的基本地貌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為配合做好三個新增站點的交通接駁,泉州市交通運輸部門以高鐵站服務片區為基礎,首批新增、優化、調整15條公交線路,確保福廈高鐵開通后無縫銜接。 作為加快“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先行性項目,福廈高鐵的開通運營,將東南沿海城市群串聯起一條“黃金旅游帶”,廈門、漳州、泉州等地形成“半小時交通圈”,將極大便利沿線人民群眾往來,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作為京福高鐵的重要延伸,福廈高鐵建成后將使福建6個市實現“高鐵進京”,有效解決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鐵路“瓶頸”制約問題,對促進福建快速融入全國高速鐵路網,發揮沿海高速客運通道也具有重要意義。 福廈高鐵線路全長277公里,穿越山海,將難上九重天的閩道與大海緊緊相連,串起了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五座沿海城市。中交二航局 供圖 中國高鐵技術再添新名片 “坐著高鐵看大海”夢想成真 作為我國首條跨海高鐵,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段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路段。據了解,泉州灣跨海大橋段屬FX-6標段,是全線重點關鍵控制性工程,由中交二航局承建。泉州灣跨海大橋全長20.3公里,海上橋梁長8.96公里,主橋長800米、主跨400米,為雙塔雙索面鋼-混結合梁半漂浮體系斜拉橋,是國內首座跨海高速鐵路橋。 項目建設期間,項目部克服梁體吊裝重量大、落位精度要求高、海上施工環境復雜等難題,創新采用了頂推控制+拉索調整的無應力合龍技術。據中交二航局項目負責人劉福星介紹,項目部通過建立基于數字孿生的橋梁合龍施工三維場景,現場布置基于云端物聯的數據采集網絡,采用高精度傳感器獲取全天候關鍵參數,解決了合龍口人工觀測實施困難和溫差變化影響的難題,最終大橋合龍軸線偏差僅1毫米,相對高差0.5毫米,合龍精度達到毫米級。 為助力福建打造綠色經濟,福廈高鐵建設和運營中綠色環保理念處處得以體現。據中交二航局新建福廈鐵路六標項目總工程師羅長維介紹:“泉州灣海域地處河口濕地生態自然保護區,防腐涂裝的材料都是環保型的。在選線過程中,設計團隊也全面調查了沿線植被、浮游植物類型,兩棲動物、爬行類、鳥類等,通過繞避森林公園、飲用水源保護區等措施,發展建設的同時也要尊重自然。在樁基施工的時候,泥漿采用固液分離和泥漿循環技術,解決了樁基施工時對海洋環境的破壞。” 同時,福廈高鐵采用基于數字化信息建模的BIM技術等智能建造技術,將設計、施工、運營等全過程實行一體化管理,形成了全線、全專業的“三維數字福廈高鐵”;應用北斗導航系統、智能機器人、對環境友好的耐腐蝕鋼材等技術和材料,提高了泉州灣、湄洲灣和安海灣三座跨海大橋智能建造水平;運用智能調度指揮系統,通過高效調度和控制,確保列車運行的正點率和運行效率;應用高鐵災害監測大數據分析系統,通過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并處理線路安全隱患,為列車安全運行提供可靠保障。 福廈高鐵的開通,完善了我國沿海智能高鐵建設體系,為高速鐵路建設由沿海向深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讓“坐著高鐵看大海”成為現實。同時,也在智能化領域的探索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為智慧型交通建設注入新的動力,是中國高鐵技術繼續領跑世界的又一閃亮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