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體驗非遺魅力 傳統文化活力再現 “小朋友們!大家看我臉上痣的圖案像什么呀?”火鼎公婆省級非遺傳承人吳潤珠老師一個問題剛剛拋出,孩子們便爭先恐后地回答道:“是蜘蛛!”吳潤珠老師贊許地點頭告訴孩子們“蜘蛛”象征著知足常樂。 在豐澤區北峰街道群峰社區的“火鼎公婆”非遺體驗課上,吳潤珠老師和搭檔陳建純老師耐心為孩子們講解火鼎公婆的歷史由來,并演示了火鼎公婆的妝造過程,通過有趣的妝容設計、獨特的頭飾搭配以及顏色鮮亮的服飾變換,瞬間化身為俏皮活潑的“火鼎公”與“火鼎婆”。詼諧的表演動作逗得孩子們捧腹大笑,近距離的互動更是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伴隨著富有閩南韻味的歌聲,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也學習起“火鼎公婆”的基本步伐,沉浸式體驗了非遺文化的魅力。 “今年社區‘暑期活動營’共吸引了26名學員參加,除作業輔導等基礎課程外,還特別策劃推出了一周的非遺特色課程。”群峰社區宣傳委員吳萍萍介紹,非遺課程涵蓋妝糕人制作、火鼎公婆表演、漆扇工藝以及竹編畫等項目,旨在幫助青少年增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與認同感。 無獨有偶,在鯉城區鯉中街道東華社區,泉州珠繡非遺傳承人陳克忍老師向“暑期活動營”的孩子們展示珠繡的精美成品,介紹珠繡的針法,指導他們在畫布上繡出豐富的圖案,在穿針引線中感受非遺文化所傳遞的藝術精髓和價值。 學生吳燁鋒興奮地說:“珠繡需要耐心細致,不能心急,只有慢慢來才能繡出精致的作品。專心思考我想要繡的圖案,然后把每一顆小珠子和小亮片一點點繡上去,每完成一個小細節都會讓我有成就感。” “珠繡不僅能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還能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學習珠繡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衣物縫補工作,由于上手容易,孩子們往往能很快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陳克忍老師分享道。 此外,家長們也對這樣的非遺課程表示贊賞,他們看到孩子們在“暑期活動營”中能夠全神貫注地完成一件件非遺作品,而不是盯著手機屏幕,沉迷于電子產品,感到十分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