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瑜勁為預約手術的患者進行檢查 林朝斌為當地患者進行白內障篩查 在塞內加爾的60個日夜,泉州市第一醫院眼科主任林朝斌和泉州市兒童醫院眼科主任施瑜勁突破語言、文化及醫療體系差異的重重阻礙,用柳葉刀劃破黑暗的幕布,成功為數百名白內障患者重啟光明視界。 日前,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與香港共享基金會在福州聯合舉行“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眼科專家表彰儀式,林朝斌、施瑜勁作為第六批援塞“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專家組成員接受表彰。 □融媒體記者 蘇凱芳 黃墩良/文 受訪者/供圖 跨越萬里 他們肩負“光明使命” 去年11月22日,肩負重任的林朝斌與施瑜勁經兩天輾轉抵達塞內加爾法蒂克省醫院,完成工作對接后便立即投入診療。 “當地強紫外線導致白內障高發,青壯年患者比例遠超預期。受制于經濟貧困和醫療資源短缺,患者往往長期失明。”林朝斌介紹,此行由4名醫師和1名護士組成醫療團隊,分為兩組開展工作。當中國醫療隊提供免費白內障手術的消息傳開后,診室外每天都排起了長隊。 盡管醫護人員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但非洲裔患者的特殊眼球結構,仍為手術帶來挑戰。高鼻深眶的解剖特征與脆性晶狀體囊膜增加了操作難度,加之當地未實施傳染病篩查機制,醫護人員需全程采取一級防護。 “初遇非洲患者眼球結構確有不適。”林朝斌坦言,醫療團隊迅速展開專項研討,憑借多年積累的臨床經驗,智慧調整切口角度和操作力度,最終制定出適配當地人群的手術改良方案。 失明十余年 母親終能看清兒子 在緊湊的工作節奏下,團隊成員白天篩查評估、次日集中手術的高效模式,讓更多患者及時獲得救治。 在眾多手術中,一名13歲的尿毒癥男孩讓林朝斌和施瑜勁印象深刻。本該讀書的年紀,孩子卻被各種疾病纏身。長期透析與激素治療誘發藥物性白內障,男孩已雙目失明3年,股骨頭壞死更令其舉步維艱。面對少年特殊的囊膜張力,兩位醫生屏息完成毫米級的精準操作。當術后揭開紗布時,視力已恢復到0.5的男孩終于可以看到東西,他的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孩子的父親更是高舉拇指連聲稱贊。 擔任醫療隊翻譯志愿者的阿達馬,其72歲的姨媽失明十余年,經過醫療隊的救治,患者終于復明,可以看清兒子的面容。老人顫抖的雙手反復摩挲兒子,用塞內加爾語不停地說著“感謝”。 醫學無國界 光明不分膚色 如今,林朝斌和施瑜勁已回國,他們馬不停蹄地投入日常工作中。回憶起在塞內加爾的兩個月,身高1.8米的施瑜勁最難忘的是基金會手術車內不足8平方米的微型手術室。在他看來,從國內標準手術間轉戰移動手術車,適應期過后反而更覺使命非凡。 據悉,第六批援塞“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專家組成員共完成657例手術,創造了近乎零失誤的紀錄,這一成績源于對每個環節的極致把控。1月17日,在醫療援助項目收官當日,林朝斌和施瑜勁兩人創造了單日21臺的手術紀錄。“我們多做一例手術,意味著多一個人能夠恢復光明。”兩位醫生坦言。 近日,接過“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的紀念章,林朝斌和施瑜勁難掩激動。在他們看來,這份榮譽屬于所有醫療隊員。畢竟,跨越膚色與國界的,不僅是精湛的醫術,更是人類對生命的共同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