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僑批作為特殊的跨國家書,承載了老一輩華僑華人在海外艱苦創業、報效桑梓的歷史記憶,隨時間日漸久遠,其文化意義凸顯,史料價值漸高。由鯉城區僑聯主辦、東南網泉州站協辦的“鯉僑番批”專欄推出系列報道,用鏡頭和筆觸記錄鯉城僑批史實故事。 本期帶你走進清代舉人林資美的宅第,一起了解僑批文化,弘揚傳承華僑愛國愛鄉精神。 
位于南俊巷的林家。東南網記者 施遠圻 攝 東南網8月22日報道(本網記者 施遠圻 通訊員 鯉僑)在泉州市鯉城區鯉中街道南俊路20號,有一座紅磚庭院隱藏于人來車往的喧囂鬧市中,這便是泉州清代舉人林資美的宅第。現在的主人王燕燕是林資美的孫媳婦,百歲高齡的她數十年如一日守護著庭院,其手頭保存的先輩下南洋與親人間往來僑批家書及早年相關報紙、文件,無不在訴說著林氏一家愛國愛鄉的感人故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菲島來批 囑勵兒女救國志 林氏先輩早年南下菲律賓謀生創業,在20世紀20-30年與家人之間常以僑批聯系,并留下數十封僑批(含回批),至今為王燕燕珍藏。在眾多僑批中,有一封僑批尤為珍貴。那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占中國東北三省,三千萬同胞淪為亡國奴。在此國難之際,情系中華的海外華僑華人反應強烈、同仇敵愾,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支持祖國抗戰。時過1個多月的10月31日,僑居菲律賓的林錫國(王燕燕的公公)就寄僑批給在泉州的女兒林瓊英和小兒林本淵,在表達對日本侵略者強烈憤慨和對死難同胞深切哀痛的同時,特別叮囑兒女勿忘國恥,努力念書,立志替國爭氣。 
1931年10月31日,林錫國從菲律賓寄給泉州兒女的僑批,這是一封典型的抗戰家書。(王燕燕 供圖) 林錫國在批中寫道:“目前我的唯一希望你們,就是在這東三省失地,還未收回,那里三千萬的同胞,在暴日的鐵蹄下,被他們蹂躪殘殺,身受亡國慘痛,國難一天嚴重一天,凡是中國的國民,都要盡國民一份子的責任,同心奮斗,挽救危亡。你們雖然是小小的年紀,也應該努力念書,做一個替國家爭氣的人,切囑!” 在2015年出版的《抗戰家書》中,泉州僑批專家黃清海評價道:在遠隔重洋的情況下,僑批往來可謂不易,可是林錫國先生在家信中主要談的卻是國事,充分表現出這位身居海外雖是普通教員的華僑,深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思想及“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赤子情懷。 “公公的這封家書不僅教育其一雙兒女,在當時也對他的母親以及兄弟姐妹等其他林家成員有很大影響。我把它保存下來,希望能將先輩的愛國情懷代代傳承下去。”王燕燕說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舉人執教 后輩傳承鑄家風 林家庭院入戶大門兩側刻有“資才翰苑雙稱甲,美德雅軒永駐香”一副對聯,用14字高度凝括林資美的才華與品德,贊其不僅學問出類拔萃,?品德也十分高尚,?值得被銘記和敬仰。 
王燕燕講述家書往事(楊月萍 攝) 據《雪薌林先生墓誌銘》記載,林先生名叫林心存、字資美、別號雪薌,其在同治癸酉年(1873年)被列為副貢生,光緒帝即位后開恩榜舉于鄉。而后通過設立學堂教授學生,采用鼓勵與引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他的學生中有很多卓有成就的人。 
1920年代末,由泉州桂壇宮邊寄給在菲律賓馬尼拉普智學校林錫國的回批,彼時林錫國正致力于在菲國推行華文教育,傳播中華文化。(王燕燕 供圖) 
1930年3月11日,由泉州桂壇宮邊林陳氏(即陳和娟)寄給菲律賓怡朗華商學校林錫國的回批,信中多處提及辦學、讀書之事。(王燕燕 供圖) 受林資美影響,林家不少后人投身教育行業。據當時留存下的多封僑批可以看出,民國期間,林資美的兒子林錫國、女兒林淑慧均從事教育工作,其中林錫國先后在菲律賓的馬尼拉普智學校、怡朗華商學校從事華文教育,致力于傳播中華文化;林淑慧則在今鯉城轄區的學校做教員。 “在奶奶陳和娟寫給我公公林錫國的回批中,可以看出林家十分重視后輩教育。回批除敘聊家長里短外,還都會言及‘瓊英和本淵’學習成長情況。”王燕燕介紹道,其中瓊英為林錫國的女兒,后來跟隨丈夫許經綸遷居臺灣;本淵為林錫國的兒子,即王燕燕的先生。 
1984年林常青高考榮獲泉州市文科第一名的獎狀(嚴柔欣 攝) 王燕燕作為林家第三代從事教育行業的一員,于1950年至1979年先后在晉江五區南山小學、二區鷲南中心小學、金井培新小學、羅山佘店小學等多所學校任教。她的兒子林常青于1984年參加全國高考,榮獲泉州市文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慷慨獻寶 赤子僑心為家國 1959年6月,林資美之妻陳和娟老太太在孫媳王燕燕的動員下將傳家寶“商朝七寶銅犧尊”無償捐獻給政府。該犧尊為夏殷朝廷祭器,距今三千多年,高約二十公分、長約三十公分,周身“銀錯鏤花”,雙眼各嵌綠寶石一枚,有如初生之犢,被歷史學家和文博專家稱之為“稀世珍寶”。 
商朝七寶銅犧尊(王燕燕 供圖) 
1959年6月,泉州市(今鯉城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出具的犧尊收據。(王燕燕 供圖) 
1959年10月,泉州市人民委員會(1981年2月恢復泉州市人民政府名稱,1986年1月改稱泉州市鯉城區人民政府)為表彰陳和娟捐獻文物頒發的獎狀。(王燕燕 供圖) 據傳,康熙年間,因泉州籍大學士李光地匡扶有功,皇帝賜此犧尊以示嘉獎,李光地返鄉后,犧尊被帶到泉州,幾經輾轉為林資美收藏。民國時期,林氏后人將犧尊當作傳家寶藏于水井中,躲過了多方勢力的搜查。20世紀50年代,著名僑領陳嘉庚在廈門創辦華僑博物館,曾到泉州與林家商量,愿蓋大廈換此寶,但林家人認為寶物應無償獻給國家,最好留在故鄉泉州,才有了“林家后人無償獻寶”這段美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989年,王燕燕捐贈房產支持泉州中行發展的合影。(王燕燕 供圖) 
2005年,鯉城區人民政府表彰王燕燕捐贈房產支持城市建設的文件。(王燕燕 供圖) 此外,王燕燕與其家人還先后將市區的15幢房產無償捐獻給政府及相關單位,總面積近10畝。在王燕燕保留的照片、文件亦有記載,其中1989年將位于南俊巷155號的房產捐給中國銀行泉州分行,中行贈其“支持中行發展,奉獻精神可嘉”牌匾;1998年南俊巷路面拓改時,將位于集賢鋪桂壇宮對面第六間,即現在打錫街與南俊巷交叉路口的祖遺店屋無償捐贈支持城市規劃建設,鯉城區人民政府于2005年11月發文并頒牌表彰。 
2005年,鯉城區人民政府頒授表彰王燕燕慷慨捐贈的牌匾。東南網記者 施遠圻 攝 除捐贈傳家寶與大量房產外,王燕燕亦身體力行,傳承先輩遺志,為家鄉發展做力所能及之事。因林家后人多居住美國、菲律賓、泰國等國家以及臺灣、香港地區,她積極發揮親情紐帶作用,自1980年退休后便開啟涉臺工作和為僑服務生涯。1984年,她參與組建鯉城區臺胞臺屬聯誼會并任副會長,組建鯉中街道僑聯并任主席,兩項工作都是無償奉獻且持續三十幾年。這期間,她廣泛團結臺港澳同胞、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為推進閩臺及對外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先后獲得“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福建好人”“泉州市僑務工作先進工作者”“鯉城區第二屆道德模范”等榮譽。 林氏一家的百年赤子心,福祉家國,光耀未來,激勵和引領了代代僑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