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1日報道(本網記者 施遠圻 通訊員 張舒悅)近日,泉州市鯉城區黨政代表團前往寧德市霞浦縣水門畬族鄉調研對口幫扶工作,深化兩地交流合作。 據了解,25年來,鯉城區委、區政府以加快霞浦縣水門畬族鄉發展為己任,把幫扶工作列入區重要議事日程,探索出一條經濟發達地區幫助欠發達地區共同發展的新路子,為拓寬水門畬族鄉致富路盡心盡責、傾力傾情,不斷推動水門畬族鄉舊貌換新顏。 
鯉城區人民政府區長王克思(右)帶隊調研水門畬族鄉。鯉城區委統戰部 供圖 助力民生提檔 鋪就畬鄉發展路 基層治理有效、鄉村面貌改觀、產業發展向好……走進水門畬族鄉,眼前看到的是當地振興發展的喜人場景,而這背后是25年來鯉城區賦能民族鄉振興發展的堅定身影。 原來,早在199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鯉城區對口掛鉤幫扶霞浦水門畬族鄉,并形成了 “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跟蹤落實”的常態化幫扶機制。此外,鯉城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每年都率相關部門領導到水門鄉走訪調研,了解鄉情和幫扶資金、項目落實情況,分析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共商發展之路,確保所有幫扶項目都建立在深入調研和充分溝通的基礎之上,真正讓幫扶工作幫到實處、幫出成效。 “在區委、區政府的指導下,我們也積極發揮統戰優勢,動員組織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水門畬族鄉。”鯉城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吳振法告訴記者,自1998年起,鯉城區先后投入1601.3萬元,投(援)建敬老院、綜合服務大樓、鯉城文化活動中心等23個項目,尤其是2012年以來,由教育專項幫扶轉入全面幫扶,每年至少投入100萬元參與當地教育、民政、交通、文旅等項目建設,助力水門畬族鄉高質量發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孩子們在由鯉城區投建的“茶崗村畬族文化中心”內開展活動。鯉城區委統戰部 供圖 助力教育扶持 照亮學子求學路 強國必先強教!多年來,鯉城區堅持把教育列為首個幫扶項目,以“扶持教育、更新觀念、自身造血、后續發展”為目標,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培優教育隊伍,先后援建3幢教育“鯉城樓”,新增學位近1000個。同時,全面促進提升水門鄉校園硬件功能,建設支教路、校操場,修復中學圍墻水毀工程,配備電腦、電視、電子琴等教學用具,不斷提升“現代化”教學水平。 短短幾年時間,水門辦學硬件建設上來了。鯉城區很快又把水門教育軟件建設提到幫扶工作日程上,組織泉州七中、泉州六中、福師大泉州附中與水門中學“結對子”,撮合鯉城區實驗小學、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與水門中心校“手拉手”,定期開展教學交流,為提高畬鄉學校教學質量傳“真經”。此外,針對水門教師工作艱苦和貧困學生多的實際,注資成立“水門畬族鄉鯉城教育獎助學基金會”和“鯉城扶貧濟困基金”,累計發出獎勵資金超59萬元,獎助千余人次。 鯉城區人民政府區長王克思表示,鯉城區將繼續在教育設施共建、教育人才培訓等方面與畬族鄉深化合作,積極探索教育幫扶新模式、新機制,持續鞏固教育幫扶成果,幫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畬族鄉教育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老人們在由鯉城區投建的水門敬老院體檢。鯉城區委統戰部 供圖 助力產業振興 實現小康奔富路 產業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多年來,鯉城區充分利用水門畬族鄉生態良好、資源豐富等優勢,因地制宜,重點扶持其發展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競爭能力強的生態產業,努力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戰略性轉變,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產業發展新格局。 按照“一村一品”思路,選取水門畬族鄉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茶崗村作為試點,先后投入220萬元援建茶崗村民族特色村寨和畬族文化中心主體建設,為推進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提供基礎硬件保障。目前,茶崗村已成為我省畬族文化節的重要活動場所,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穩步推進,村財收入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鯉城區還深刻總結茶崗村建設經驗,再投入300萬元建設水門鄉畬族文化中心、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廣場等,助力鄉村文旅產業發展。 基于水門畬族鄉種植茶葉的良好地形優勢及氣候條件,且當地居民多以種茶為生、茶葉產銷鏈條涉及千家萬戶的實際特點,為進一步推動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兩地政府研究提出加大茶園開發改造,改進茶葉加工技術,扶持重點茶企發展。近年來,推動水門畬族鄉茶葉種植面積持續拓展,從起初不足萬畝到現在的2.9萬畝,實現“人均一畝茶”,茶葉年產值連續兩年超2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閩東“茶葉名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