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區內“遠親不如近鄰”的標語十分醒目。東南網記者 施遠圻 攝
東南網11月21日報道(本網記者 施遠圻)“自從小區成立黨支部,各樓棟黨員主動亮身份,遇見問題能更好地解決,有助于我們把小區管理好……”最近,泉州市鯉城區金龍街道寶嘉譽峰小區的物業工作人員們談及小區的變化,對于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的做法連連點贊。 原來,今年6月份,鯉城區委組織部發布了《鯉城區物業黨建聯建提質增能行動方案》(下文簡稱《行動方案》),計劃通過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框架下的物業服務管理和業委會工作機制,全面提升小區治理水平。寶嘉譽峰小區結合實際,探索“三融三化”微治理新模式,以黨員聯動物業、網格員、業主等力量,將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走深、走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堅持黨建引領 提升小區治理成效 寶嘉譽峰小區位于金龍街道古店社區,建筑總面積31.9萬平方米,共有12棟住宅樓、1棟SOHO公寓樓,常住人口近4000人。由于小區空間大、人員多,鄰里間偶有矛盾糾紛發生,物業工作人員們曾反映管理較有難度。 “我們經排查發現,物業工作人員、小區居民中有不少是黨員,且有不少社區工作人員居住在該小區。于是,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的指導下,該小區成立了黨支部。”金龍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邱佳鑫介紹道,而“融合”二字便成為小區黨支部助力小區不斷變好的秘訣之一。 
黨物聯席會,協商建設小區居民活動室。金龍街道 供圖 其中,組織融合是通過完善“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組織架構,架起黨支部與黨員業主之間溝通聯系的橋梁;實行黨物聯系協商管理工作制度,黨支部有針對性地向物業提出合理化建議,推動小區管理服務良性循環。載體融合是黨組織活動陣地和物業服務陣地融合,確保為“鄰”服務更周到。活動融合則是黨組織結合業務需求,舉辦“鄰里學”“鄰里樂”“鄰里幫”等不同主題活動,用真情真心服務群眾。 “小區成立黨支部,我們有了‘主心骨’,幫助我們更好解決不少問題。”福建省遠宏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運營部總監王曉洲告訴記者,不少居民遇見問題習慣性找物業,但又對物業工作人員處理問題的方式存疑,有了黨員們的介入后,居民們更信任我們,工作人員也能又好又快地解決問題。 現如今,小區居民們如在家遇見問題,總能看到兩個人一同上門幫忙協調解決,一個是物業工作人員、另一個是黨員樓棟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瞄準黨群需求 打造鄰里服務站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小區黨支部與物業瞄準黨群需求,利用兩棟樓的架空層,試點打造休閑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親子小屋等鄰里服務站,近400平方米的空間煥然一新,讓小區的男女老少都贊不絕口。 “自從有了休閑活動中心這個空間后,我經常帶著孫子、孫女下樓,他們在這邊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也可以和其他老人們聊天,感覺很不錯。”寶嘉譽峰小區居民胡麗云告訴記者,老人找老朋友、小孩找小朋友,祖孫三人各有各的快樂時光。 
老人帶著小孩在休閑活動中心玩耍。東南網記者 施遠圻 攝
對于不少年輕業主而言,他們雖然不是鄰里服務站的常客,但也非常支持小區利用架空層打造這樣的空間。原來,兩棟樓的架空層在未規劃使用前,偶爾會發現有居民隨意堆放雜物,影響小區美觀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鄰里服務站使得小區更加規范、有序,年輕業主們下班回家后,也感覺更舒心。 此外,寶嘉譽峰小區黨支部與物業將依托鄰里服務站,開設“四點半課堂”,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免費作業輔導服務;并結合居民需求,利用好剩余的架空層,不斷優化鄰里服務空間,讓“小陣地”發揮“大作用”。 寶嘉譽峰小區探索“三融三化”微治理新模式是金龍街道重視物業管理提升工作的一個縮影,接下去,金龍街道將持續開展物業管理提升專項行動,提升物業服務水平和小區居住品質,分批分期成立業委會,力爭年底前實現小區業主自治組織組建率100%,紅色業委會覆蓋率100%。 |